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围观】刚刚,这些鲜血流向了哪里

百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8-16

  2024年8月15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在城北门诊广场举行了无偿献血活动。活动现场,医院职工、患者及家属踊跃参与,纷纷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539.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551.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557.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03.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10.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15.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26.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30.jpg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35.jpg

  “医生,我是AB型,抽我的!”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从抽血到输血,仿佛就是从一个手臂到另一个手臂这么简单。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一袋血,从采集到临床使用,需要经过多道严格而复杂的程序。

  下面我们就能看看一袋血的“重生”之旅。

  医学指导

微信图片_20240816085640.jpg

  郭永灿

  教授,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检验科兼输血科主任,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以个性化医学检测项目开发与临床转化研究方向。

采血

  首先要填写献血登记表,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涉及是否有严重疾病、是否有传染病等。填完表格后,护士会对献血者测血压、称体重、进行血型检测,接着是乙肝表面抗原、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快速检测。检测合格后就是献血。

  护士采集血液结束后将一部分采集的血液分装到3管相同条形码不同试管中作为检测标本,用于进一步检测,并将采集好的血液放入专用血液贮存箱进行冷链运输。

检测

  献血和输血不只是“血管-血袋-血管”的简单过程,为保障每一袋血液安全有效,血液到了血站后要对所有的血液进行二次检测。

  3管血液标本被送到实验室:

  1管做酶免生化检测,检测项目是多种经输血传播感染特异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以及非特异性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管做血型检测(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

  还有1管做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

  血液检测会采用两种不同的试剂。检测指标只要有一项异常就立即作废。只有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用于临床,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会通过专业的途径销毁。

制备

  在市中心血站,检验合格的血液将经历离心、分离等技术,这样一来,血液中的成分分离出来,就能够制作成高浓度、高纯度血液制品。血液制品被贴上“身份证”,上面有献血者的血型、献血编号及其他各种信息与条形码。

  只有通过检测合格和分离制备的血制品才是真正的“过关了”,确保了每一袋血都是安全有效的。

发放

  血库冷藏库,温度和家用冰箱冷藏室差不多,2~6℃左右,储藏的是成批量的悬浮红细胞,保质期为35天;血小板需要20~24℃震荡保存,保质期只有5天;血浆在-18℃以下的低温状态下,可以保存一年之久。每袋医疗用血的包装上都有一个唯一编码,可以通过标码追踪到血液的源头。  

  血液制品被放在血库内,等待被送往“目的地”。

  当医院需要血液时,血液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会根据每家医院的“订单”,发放相应的血液制品,由专人专车运输至医院。血液到了医院后进入医院的输血管理流程。

  这一袋袋血液,从采集入库,再离开血库,输入到素不相识的患者体内,完成了旅程,也送去了一个个希望。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