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让“赤水奇兵”的智慧与长征精神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12

□ 黄静宇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起点,肩负着将长征精神根植于青少年心灵的重要使命。四渡赤水战役作为红军长征中“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其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内核,为当代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政资源。如何让“赤水奇兵”的智慧与长征精神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笔者认为,需从课程创新、实践体验、家校社协同三个维度发力,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教育生态。

 一、科技赋能历史场景,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需要突破时空限制,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青岛市崂山育才学校通过家长资源引入VR技术,将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的实景搬进课堂,学生得以“穿越”到横断山脉的险峻环境中,切身感受红军战士如何以少胜多、化险为夷。这种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历史课堂中“抽象概念难理解”的痛点。正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的实践所示,通过全息影像、AI交互等技术还原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场景,能让小学生以第一视角体验历史转折点的惊心动魄,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深化认知。

二、互动课堂激发思辨,让革命智慧“动”起来。长征精神的教育不应止步于单向灌输,而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主题班会教案》的设计思路,可通过角色扮演、战役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一渡急、二渡紧、三渡险、四渡奇”的战略逻辑。例如在课堂中设置“小指挥官”环节,让学生对比敌我兵力、地形条件,自主设计突围方案,通过模拟决策过程理解“灵活机动”的军事智慧。贵州耿飚将军红军小学的实践表明,当历史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课题时,学生不仅能记住四渡赤水的史实,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实践体验铸魂育人,让红色基因“燃”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长征精神的内化需要身体力行的体验。长顺县第四中学组织400余名学生重走长征路,在汗水浸透衣衫的徒步中感受“风雨侵衣骨更硬”的坚韧;贵阳花溪一中的研学团队在红飘带数字馆通过团队拓展课程,将“飞夺泸定桥”的协作精神转化为集体闯关的动力。这些实践表明,当课堂延伸到田野山间、当历史转化为行动指南时,抽象的精神便化作具体的成长力量。小学阶段可设计“微长征”实践活动,如校园定向越野融入四渡赤水地图元素,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红军粮”制作体验,在劳动教育中渗透艰苦奋斗精神。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让红色传承“立”起来。红色教育的深化需要构建多维育人网络。青岛崂山育才学校邀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者走进小学课堂,将学术资源转化为适合儿童的叙事语言;耿飚将军红军小学依托革命后代基金会持续开展助学项目,使红色教育获得长期资源支持。这种协同模式启示我们,可建立“红色教育共同体”,联合博物馆、高校、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机构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家长担任“红色故事讲述人”,让长征精神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振中实现代际传递。

新时代的“教育长征”中,小学阶段既是红色基因播种的关键期,也是创新传承方式的主战场。通过科技赋能打破时空壁垒,互动教学激活思维火花,实践体验锻造精神品格,家校社协同构建育人生态,方能让“赤水奇兵”的战略智慧与长征精神真正融入儿童的生命成长。正如有学生在征文中写道:“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小红军’,用知识的武器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这既是教育的使命,更是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合江县先市镇中心小学校)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