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莫让“农业试验”沦为“数字游戏”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2-22

□ 王鸣镝 

  最近,《半月谈》揭露了一些地方农业试验田测产造假现象,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各种“纪录”不断刷新,今天这里水稻亩产1200公斤,明天那里就能突破1300公斤,恍如穿越到亩产万斤的年代。(2月20日《半月谈》)

  从试验田里做手脚,到测产作弊掺假水,个别地方农业试验田测产造假“放高产卫星”,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偏离了试验田测产的正轨,更给农业生产埋下巨大隐患。更有甚者,把追求“漂亮数据”作为唯一目标,把秸秆叶子都算成“粮食”,将农业试验田测产变成了“造假工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其危害不容小觑。

  究其农业试验田测产“掺假水”背后,一有骗取科研经费、农户信任的利益驱使惹的祸;二有片面追求“数字政绩”甩出的锅;三有管理流于形式、监管不力埋下的根。归根结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纵容,违规成本低在折腾,是典型的“浮夸风”,拉响了加强监管的警报。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是芯片中的芯片,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试验田测产数据造假不仅误导政策制定者、误导市场、误导农民,更让科学严谨的“农业试验”演变成了一场荒唐的“数字游戏”,伤害农业生产,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治顽疾还需下猛药,根治“测产造假”还需打好“组合拳”。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农业试验田测产相关办法和管理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力。其次,强化测产流程全过程管理,制定规则约束农业企业、农业专家,建立重大农业项目攻关的测产核准机制,避免过时不候的“一锤子式测产”,构建监管的“天罗地网”,才能真正崭断数据造假背后的利益链条和灰色地带。最后,高扬处罚的利剑,以零容忍的态度、零死角的深度、零界限的力度,让测产造假者受到应有的处罚,才能测产造假成为不可触摸的“禁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种子好不好,农户最有发言权。与其大张旗鼓、花样百出的搞测产,倒不如鼓励地方政府认认真真牵好头、种子企业脚踏实地做示范,只有市场认可、农民会种的品种,才是真正的好品种,才能卖上好价钱。而唯有摒弃掉一切的形式主义、浮躁之风,以实干实绩实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丰收里,让农户真正得实惠,才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锦囊秘笈”。(作者单位:泸州市委党校)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