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跨省联动“拆弹”!泸州−济南专家联手攻克肿瘤禁区,3小时微创手术创生命奇迹!

万象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5-10

近日,王先生(化名)出现活动后反复眩晕,到西南医大附院就医检查发现血红蛋白仅为39g/L,属于严重贫血。首诊医师对王先生完善检查后,发现他患有十二指肿瘤,立即将王先生转入肝胆外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患者入院后,接诊的苏松教授医疗组团队仔细研究了患者资料,发现患者所患肿瘤为一种特殊类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同时肿瘤的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十二指肠内。

胰头十二指肠区域是消化道的中枢区域,消化液(包括胃液、胆汁、胰液)和食物经过十二指肠进入肠道,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同时这个区域血管林立,下半身的血液供应和回流均在这个区域,在这个区域手术如同在拆除血管编织成的爆炸物。患者肿瘤浸润了十二指肠大部分,紧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手术难度极大。

同时患者体型偏胖,影像上发现内脏脂肪含量非常丰富,操作空间狭小,在该区域进行手术,犹如在荆棘重生的蔓丛深处中剥离带刺的果实,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引起大出血或损伤毗邻器官。

同时患者重度贫血,术中如出现大出血,对患者生命会造成严重威胁。

苏松教授医疗组团队迅速组织院内MDT(多学科)讨论,同时也邀请山东省立医院肝胆移植外科、派驻省立医院泸州医院专家徐延田教授参加交流。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循证后,西南医大附院肝胆外科和山东省立医院泸州医院的专家们,根据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为患者制定了多套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

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积极准备后,为患者施行了全腹腔镜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手术仅使用几个5毫米到10毫米的小孔,不仅以微创的方法将肿瘤肠段完整切除,还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器官功能,避免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巨创类手术。

此外,手术团队按照生理结构重建消化道,尽可能减少手术方式对患者消化道的影响。术中出血极少,整个手术过程出血不到50毫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贫血状况迅速改善,复查消化道造影提示肠道吻合口通畅,肠道功能良好,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1.jpg

苏松教授团队术前讨论时的手术设计手绘图

2.jpg

术后治疗团队与患者出院前合影

(左一苏松教授,右二徐延田教授,右一淦宇副教授)

该类手术具有“创伤微小,切除精准,保护生理”的特点,但由于手术区域特殊,实施该手术需要扎实的微创手术功底和成熟的手术团队配合,目前国内医院还鲜有报道。该类手术的开展,充分体现了西南医大附院肝胆外科为患者“肝胆相照,砥砺前行”的治疗宗旨,也为未来山东省立医院泸州医院国家区域创伤中心,带动区域内医疗技术进步和多学科协助的工作模式,进行了良好的实践和探索。

疾病科普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也是迄今为止靶向药物治疗最成功的实体肿瘤。

尽管部分GIST可以采用靶向药物治疗,但由于GIST可能出现肿瘤转移,出血,肠梗阻,穿孔等并发症,目前的GIST的治疗仍提倡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其中十二指肠GIST位置特殊且具有较高恶性潜能,因此十二指肠GIST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应进行手术切除。由于十二指肠是腹部器官毗邻解剖关系最为复杂的空腔器官,十二指肠GIST手术应秉承尽可能局部切除的原则,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性化手术切除,尽量保护Vater壶腹和胰腺功能并行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屏幕截图_10-5-2025_8427_mp.weixin.qq.com.jpg

屏幕截图_10-5-2025_8444_mp.weixin.qq.com.jpg

屏幕截图_10-5-2025_8457_mp.weixin.qq.com.jpg

屏幕截图_10-5-2025_8511_mp.weixin.qq.com.jpg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