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5-09
3月23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和临时起搏器技术,成功为一名突发心梗的危重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随后24天的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治疗过程中,急诊医学部与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科室展开合作,最终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超重”小伙突发心梗,医护人员搭起“生命桥梁”
3月23日晚,37岁的唐先生(化名)突然胸口剧痛、冷汗直冒,家属立即陪同他到医院做检查。然而就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唐先生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
到达西南医大附院急诊医学部后,唐先生被立即送进急诊科抢救室进行抢救,此时他的心跳仅为35-45次/分钟、血压(收缩压)低至60-70mmHg(单位:毫米汞柱),更糟的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升压等对症处置情况下无法维持,情况万分危急!
尽管医生立即采取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然而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始终无法稳定下来。
因患者病情十分危重,急诊医学部立即请胸痛中心进行评估: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行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指征,但病人需要在左心室辅助机械装置支持之下进行手术。急诊医学部ECMO小组经过再次评估,患者有ECMO及临时起搏器指征,可在ECMO及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行PCI。
科室ECMO小组立即行动起来,在胡沥主诊医师的全力协调操作下,一场“生命保卫战”就此打响。
在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 ECMO很快上机成功并顺利运转,为患者的心、肺等器官功能恢复争取到宝贵时间。
据了解,ECMO又被称为“人工心肺”,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一种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能够在患者心脏和肺部功能严重受损时替代心肺功能,持续有效保证全身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好比是临时搭起了一座“生命桥梁”。
胡沥在抢救过程中发现,该患者的体型肥胖,体重已经达到270余斤,结合各项检查报告结果,初步诊断结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4天后转入普通病房,脱险第二天妻子产下女儿
在ECMO的支持下,约1个小时后,患者的重要脏器的功能开始逐渐恢复,心率上升至65次/分,血压回升至80-90mmHg之间。
“手术机会有了!”胡沥随即安排急诊医学部ECMO团队带着呼吸机、监护仪、ECMO、临时起搏器等众多仪器设备,将患者从EICU转至导管室,由胸痛中心诸波副主任医师实施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整个手术用时不到1个钟头,穿刺、造影、支架植入一气呵成,成功地在患者的心脏植入了两枚冠脉支架,开通了冠脉的犯罪血管,术后转回ECIU继续治疗。
ECMO成功上机、手术顺利完成,并不意味着患者就此脱离了生命危险。在随后的几天治疗过程中,患者先后出现了心衰加重、肾功能恶化无尿等危机,急诊医学部又在ECMO的情况下加入了CRRT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同时请医院药学部、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多学科会诊,共同处置该患者。
3月30日,患者在EICU治疗7天后撤离了ECMO,4月9日拔除气管插管,情况逐步好转……经过24天的“拉锯战”,4月16日, 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并转入普通病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转入普通病房的第二天,唐先生收到了喜讯:妻子产下一个女婴,他当爸爸了。
“差点就见不到女儿了,很感激急诊医学部的全体医护人员,听说医院也成立了减重中心,今后我一定要努力把体重减下来。”唐先生感慨道。
据了解,尽管患者已脱离危险,但目前心脏功能仍然较差,目前虽出院,仍需在后期返院行康复治疗。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文/路霞 陈猛 胡沥 图/科室提供)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