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4-19
2022年4月1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航天员们出舱后都是半趟在座椅上,被工作人员抬着离开,甚至连欢迎仪式都是坐在轮椅上完成。不禁让人疑惑不解,万里挑一的宇航员,按理说身体素质十分强大,为什么返回地球后身体变得如此脆弱,不仅需要被人抬出来,甚至连站都站不了?
航天员翟志刚平安抵京
航天员王亚平平安抵京
航天员叶光富平安抵京
一起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医学指导:尚忠明 教授
主任医师,乳腺·甲状腺·血管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擅长乳腺癌的系统化治疗、乳腺癌的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巨大动脉瘤的根治性切除、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癌的根治性切除、颈血管神经鞘的临床解剖、甲状腺瘤的微创手术、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治疗,甲亢的内分泌治疗等。
城北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四上午
1.体液重置
在地球表面时,体液在重力作用下更多集中于身体下部。而在失重环境下,血液流动虽然是正常的,可是血液的分布却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微重力,血液几近于均匀分布在身体各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上身的体液变多,在脸部就可以看出。
返回地表时,双腿还没有完全适应血液突然变多的情况,导致无法马上行走。
失重状态下,对于人体心血管系统也会有一定影响,因为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压强也是不同的。在地面时需要较大的压强,太空中则无需那么大的压强,这种变化会对心脏造成一定负担。不过这些现象都是可逆的,随着时间推移,身体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情况。
2.空间适应综合征
长时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的大脑前庭系统会出现紊乱,无法区分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而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时间非常短,整个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前10-15分钟是处于黑障区超重状态,除了听到航天器共振等噪音,航天员基本与世界完全失联。
再经过10-15分钟后降落地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体大脑会认为自己仍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时之间无法适应。站立时会出现摇摇晃晃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晕车、晕船的现象。
3.骨质疏松、肌肉萎缩
长时间的失重生活,会导致骨头中的骨盐代谢出现紊乱,钙磷等微量元素会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而在失重的太空中,由于人在长时间内不需要腿部骨骼、肌肉进行负重和支持,会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下肢的血液供应也会减少,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弱,最终导致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肌肉萎缩的问题,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数天到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但是在刚返回地球的时候就得坐着来适应。
英雄凯旋,欢迎回家,向每一位伟大的航天英雄致敬!
乳腺·甲状腺·血管外科简介
乳腺·甲状腺·血管外科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科室,科室主要对血管、乳腺、甲状腺常见病、多发病开展治疗,尤其擅长治疗各类血管疾病、儿童血管瘤、乳腺良性疾病、乳腺癌、甲状腺肿瘤及颈面部各类肿瘤,并开展了手术和中西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球囊导管微创取栓以及静脉曲张激光微创治疗、乳腺癌保乳手术等特色诊疗技术。
住院部地址:第一住院大楼7楼
咨询电话:0830-3162229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