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11-24
□ 王鸣镝
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当地群众反映,针对网络上热议的问题,四川通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发文致歉。(11月24日 光明网)
当腊月熏腊肉的“老民俗”,邂逅环境保护的“新需求”,势必上演了一场舆论的“口水仗”。而今,当地部门一纸致歉公文,交代了事件的始末,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其知错就改的态度彰显担当。然而,背后暴露的管理短板同样不容忽视。
正如新闻所述,熏制腊制品是川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的民俗。然而,利用焚烧新鲜柏树枝桠产生的烟雾熏制腊肉的老做法,的确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特别是冬季,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通过采取环保措施,集中熏制,减少污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其初衷本是好的。
然而,缘何群众“不买账”?问题还是出在方式上。一是禁止私熏腊肉打破了传统习惯,私熏罚款让群众感到不适应;二是集中熏制不方便,给群众带来了不便;三是熏腊肉还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增加了群众的制作成本。以环保为由禁止熏肉的“一刀切”做法,才是导致此次舆情风暴的“暴风眼”。
群众利益无小事,腊月熏腊肉作为传统习俗,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任何拿环保说事的一刀切都难逃懒政、蠢政、霸政的嫌疑。事实上,在雾霾成为全民公害的背景下,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渴望同样不能忽视。在民俗与环保中找到“平衡点”,在“熏制腊肉”的传统习俗中兼顾“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让民俗与环保“双向奔赴”方为“上上之策”。
事实上,民俗自有其韧性与内在的演变规律,与其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强性限制,不如转换思路、通过柔性方式实现动态平衡。唯有顺应其演变规律,强化引导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加大熏制肉相关知识的普及,让公众用现代认知全方位了解熏制肉的冲突与利弊。倡导绿色、环保的熏制方式,推广绿色、健康的腊肉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更方便、更环保、更健康、更实惠的集中熏制腊肉点,让公众在民俗与环保中“双受益“,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作者单位:中共泸州市委党校)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