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思考|新时代,我们如何读懂乡村?(1)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2-08

乡村1.jpg

  “新时代,我们如何读懂乡村”,这是2018年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邀请我讲的题目。如何读懂乡村,也是我撰写的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出版的《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一书的主要内容。感谢顶端新闻,为我提供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在此,开辟《读懂乡村系列专栏》,将自己多年对乡村的认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并参与讨论。

  长期以来,我自以为出生在乡村,对乡村是了解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发现,其实我也并不真正懂乡村。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华文明之根、中国文化基因的携带者、我们共同故乡的乡村,是一本百科全书,需要我们好好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曾给中国乡村写了一副对联:藏万世文明密码,解千年兴衰之谜,横幅是:乡村有乾坤。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纷纷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原以为很简单的事,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近些年,我听到许多这样的故事。有些企业家怀着回报故土的情怀,到家乡投资,不仅没有成功,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在聊天中,他们不解地问我,“张老师,我陷入困境,痛苦不是失败,而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是走南闯北驰骋商场成功的企业家,但却在乡村这个小阴沟翻船了,而且是不知为什么。我与他们交流之后,最后形成的共识是:我们没有读懂乡村。

  最近几年,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了落实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我们推动了全国性的农村公厕改造、冬季取暖改造、拆迁大棚整顿、乡村环境整治等。不可否认,这些工作对乡村发展都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实际推行的结果是,未能把好事办好。把本来是好心办的“事情”做成了频繁发生的“事件”,引发了一些老百姓的怨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吃着肉骂娘”的现象呢,大家感到不可理解。如果我们把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原因还是我们没有读懂乡村,没有读懂农民。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事。围绕乡村问题,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过7年梁家河的知青生活,有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基于农民的立场,用农民听懂的话讲的。

  然而,总书记的讲话和出台的文件,经一些专家学者解读后,反而让老百姓陷入云里雾里。这也说明,一些专家学者,没有读懂乡村和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出现这种解读的困境,我们需要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我们遇到的问题,充分说明,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好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古人讲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乡村振兴是一个时代的挑战,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乡村,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要丰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严重的低估和误读乡村,使我们生发一种傲慢心。误以为,我们能够把城市建设很好,搞乡村振兴应该容易得多;我们误认为,我们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二制造业大国,搞乡村产业是雕虫小技;我们误认为乡村是愚昧落后地方,搞乡村振兴就是我们要把代表先进的现代化东西输入到乡村。

  多年来,我喜欢讲的一句话是:乡村是一块被历史尘封的玉。需要我们用慧眼识宝。需要我们放下高傲的心,带着对乡村的敬畏与规律遵循,带着忏悔之心,才能懂得这块宝玉。如果不这样,就会把乡村看成扔掉也不足惜的破砖残瓦。多年来,许多古村落就是在这样的无知中,被拆掉的。

  振兴乡村,需要从读懂乡村开始,这是每一个从事乡村工作者的必修课。在没有读懂之前,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有可能变成又一轮对乡村的破坏。

(信息来源于《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 作者张孝德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