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读懂“调研科没空搞调研”背后的真问题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7-05

□ 匡子欣

  近日,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基层部分本应带头搞调研的科室,整天忙于写各种讲话稿、汇报材料,很难迈出门、俯下身深入调研。而部分身处基层、主要职责之一即为调研的科室,却没空搞调研,这与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一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本该重视调研的基层科室也难得深入调研,导致不能得到一手信息,不得不依赖于各部门的二手材料,将时间都花在了修改各类稿件上。不少汇报材料没什么干货,很难真正把情况讲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还助长了虚浮之风,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空心笔杆子”。诸如此类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不够重视、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的苗头性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实调查研究这项工作,避免出现“调研科没空搞调研”等形式主义之风,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把高质量调研成果转化为惠民生实招,关键要把握好“繁”与“简”这个基本原则。

  调研对象要“繁”,调研方法要“简”。调研对象的选取是调研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拟定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推敲。要“多深入基层寻计问策,多解剖麻雀小中见大”。“解剖麻雀”的前提是选好“麻雀”。要坚持点面结合,既要注重覆盖面,又要突出对象的代表性、典型性,做到深入“解剖麻雀”;要坚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注重请教三类人,即熟悉情况的、能够客观反映问题的、利益攸关的。依据这种分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当然,针对调研对象的不同,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等,但新形势、新情况下,我们必须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根据调研任务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有效、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法,精心谋划调研方法,切实提高调研的时效性。

  调研功课要“繁”,调研素材要“简”。我们通常认为“调研调研,先调后研”,但实际上必须先研、再调、再研,也就是要先把问题研究明白,准备工作做充分,“说走就走”式的调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要结合调研实际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如访谈提纲、调查问卷、走访路线图等,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收集资料、汇聚民意,把第一手素材汇集起来,防止出现“拿鞋找脚”“先射箭再画靶”等问题。只有把前期功课做足,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白需要什么样的调研素材。而在汇总整理调研素材时,也能更好地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收集的资料、积累的经验,在甄别的过程中做到辨别真伪,避免以偏概全,注重明辨公私,合理的评估数据,经过通盘考虑、合理取舍、精准吸纳,有利于更好地摸透实情,而不是简单堆砌、直接使用所有素材,任由它真伪并存、粗精混杂。

  调研成果要“繁”,调研报告要“简”。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是否解决主要是靠广大群众检验。因此,要抓好成果运用,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而成果运用主要来源于调研报告的内容,脚力所至、眼力所见、脑力所思,最终都要通过笔力展现,调研报告的思想性、逻辑性、可读性影响着参谋服务的效果,调研报告没有“干货”就谈不上高质量,要认真分析、系统提炼,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从所见所闻中归纳问题,从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基础材料中提炼观点,从综合分析中思考对策,才能形成有深度分析、有具体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

  总之,务必认清调查研究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杜绝可能发生的形式主义之风,要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繁”“简”得当,才能实现“十月怀胎调查研究、一朝分娩解决问题”的初衷和预期。(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财政局)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