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1-10
魔幻的2020年已经结束了,但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并没有因新冠疫情影响其探索生命奥秘的脚步。
1月5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勇教授及其团队在2020年度代谢性疾病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方面的众多研究中梳理出15项重磅研究,并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idiabetes两个微信公众号上刊登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重磅研究(摘选10篇)哪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1、猪为何不得糖尿病?
文章标题:Hyocholic acid species improve glucose homeostasis through a distinct TGR5 and FXR signaling mechanism
猪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类胆汁酸——猪胆酸(HCAs)能够高效调控血糖,具有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
时隔400多年后,我们用代谢组学联合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了《本草纲目》中收录的猪胆治疗消渴症的方剂是有临床价值和科学依据的!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古代中医药典籍进行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为研发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提供的一条通衢大道。
2、锻炼能否预防糖尿病?肠道菌群说了算!
文章标题:Gut Microbiome Fermentation Determines the Efficacy of Exercise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运动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同患者对运动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无法从中获益。
研究发现前驱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的差异性应答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介导了运动对胰岛素敏感性和糖稳态的改善作用,说明肠道菌群干预或许有助于将运动的健康益处最大化。
3、糖尿病患者能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吗?
文章标题:Atorvastatin targets the islet mevalonate pathway to dysregulate mTOR signaling and reduce β-cell functional mass
研究发现,以阿托伐他汀为代表的他汀类降脂药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但我们需要权衡其中的利弊,阿托伐他汀自1996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以来,主要用于治疗血脂异常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非致死性中风等),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是药三分毒,适度且为宜。
4、人工智能找到全新抗生素
文章标题: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Antibiotic Discovery
过去,许多抗生素都来自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但用开发传统药物的方式来开发新型抗生素并不容易。近期科学家通过一种深度学习系统,让人工智能(AI)自动学习不同药物分子里的结构,并学会预测分子特性。
“慧眼识珠”的AI在化合物库中发现了一种潜在糖尿病药物的抗菌潜力,能有效杀死一种对已知所有抗生素都耐药的超级细菌。这项突破性的研究为抗生素药物研发带来一个范式改变,有望更快、更有效地发现新型抗生素。
5、压力山大,身心崩溃
文章标题: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 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
长期处于压力,容易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研究显示长期压力造成焦虑的重要机制。
通过给小鼠制造长期压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了惊人变化。其中,CD4+ T细胞的线粒体很容易裂成碎片,导致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产生大量嘌呤类物质。而这些嘌呤类物质进入大脑,最终会影响情绪和行为。
这项精巧的研究,为那些因为免疫系统失调而出现抑郁的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选择,也再次提醒我们,压力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全面的不利影响。
6、降糖药物可以抑制新冠病毒?
文章标题: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nical antidiabetic agents on SARS-CoV-2
多项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糖尿病患者重症率及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新冠患者显著升高,相当大比例的COVID-19重症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这表明COVID-19的进展和转归可能与糖尿病有关。此外,有证据表明血糖控制良好(3.9~10.0 mmol/L)的COVID-19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更低。
据研究有6种降糖药物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潜在的抑制作用,因此可能适用于COVID-19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当然,此结论仍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予以验证。
7、温暖环境可通过肠道菌群防止骨质流失
文章标题:Warmth Prevents Bone Loss Through the Gut Microbiota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密度降低、微结构退化、骨折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人体对冷热环境的适应部分是由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介导的。温度升高,髋部骨折发生的事件越少;并且温暖环境暴露导致肠道菌群群组成出现显著变化,与年龄、性别或激素状况无关。
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温暖环境促进微生物多胺产生进而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并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对防止骨量丢失有利。
8、长寿的秘诀
文章标题:Untangling Determinants of Enhanced Health and Lifespan through a Multi-omics Approach in Mice
近期研究发现,饮食结构不会影响寿命,但空腹时间和总卡路里摄入量是延长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饮食结构(低脂低糖饮食组和高糖组)下采用不同进食模式,热量限制(禁食20小时)寿命增加最明显。解毒、分子代谢、修复/维持、合成等功能参与肝解毒的保护机制、氧化还原平衡维持,从而保护肝脏,延长寿命。
9、肥胖损害记忆功能
文章标题:Obesity Impairs Short-Term and Working Memory through Gut Microbial Metabolism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历,前脚要做件什么事儿,后脚打个岔就想不起来了。不过,记忆能力的下降可并不是衰老的“专利”,有损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因素很多,肥胖也是其中一个。
科研团队对比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记忆功能差异,并与大脑结构和肠道微生物组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肠道微生物的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物与大脑的记忆功能有关,肥胖可通过这一机制损害记忆功能。由此来看,肠菌宇宙进一步扩大,未来或许当我们再开玩笑说老了记性不行了的时候,就可以吞一颗便便胶囊了。
10、早餐前锻炼的效果要比饭后锻炼更好
文章标题:Lipid metabolism links nutrient-exercise timing to insulin sensitivity in men classified as overweight or obese
对于运动宜在饭前进行还是在饭后做,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空腹锻炼的减脂效果更好,对代谢指标也有着更好的改善。
空腹锻炼脂肪燃烧更多、肌肉对胰岛素敏感性更高、肌肉中磷脂的重塑增强,可有效缓解餐后高胰岛素血症,从而降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诱导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进食时间和运动时间的优化,可以对整体的健康水平带来更加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作者介绍
徐勇
西南医大附院党委书记
二级教授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首席专家
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获得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郭曼
西南医大附院内分泌PI实验室研究员
医师
四川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秘书
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 杂志审稿人
先后在Diabetes Obes Metab.、Obesity.和中华内分泌 代谢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
四川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优秀论文汇报一等奖
第九届国际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西部及基层优秀论文
四川省医学会第十次骨质疏松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第四届(2017)“泌境寻踪”—临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基层医生病例比赛一等奖等
撰写的论文获78届美国ADA年会口头发言、多次获评国内学术会议口头发言、壁报交流等
(来源:西南医大附属医院)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