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评田积先生小说《秋露白》的文学映射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05

□  肖大齐

四百年窖语蒸云煮月

八千里酒城焕彩凝秋

图片1.jpg

北京国文出版社出版的《秋露白》,(2025.ISBN 978-7-5125-1781-3)是泸州老窖员工田积先生创作的一部以酒城泸州为背景、跨越百年的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在叙事格局和文化深度上颇具特色。小说以泸州老窖的发展史为底色,通过文学叙事将酿酒技艺、家族命运与历史变迁染织成一幅宏大的文化图景。小说不仅展现了泸州老窖从“甘醇曲”到“活态非遗”的工艺演变,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与复调叙事,赋予酒城文化以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在当代语境下,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泸州老窖历史的致敬,也是对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正如泸州老窖的窖池群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珍贵。《秋露白》通过文字的酿造,让读者在阅读中品味文化的醇香,感受历史的回响。

从“甘醇曲”到“活态非遗”

泸州老窖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至元代(1324年),其开山鼻祖郭怀玉发明了“甘醇曲”,奠定了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工艺基础。这一时期的酿酒技术以小麦为原料,通过独特的曲药发酵工艺,形成了浓香型白酒的核心特征。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舒承宗在泸州营沟头龙泉井附近建造了泥窖,开创了“泥窖生香”的工艺体系,标志着浓香型白酒酿造进入“大成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总结,如“配糟入窖、固态发酵、酯化老熟”,成为后世浓香型白酒的典范。

未命名 -1.jpg

清代至民国时期,泸州老窖的酿造技艺在温永盛、天成生等明清36家酿酒作坊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形成了“窖老者尤清冽”的行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泸州老窖不仅成为浓香型白酒标准的制定者,更通过《泸州老窖大曲酒》(1959年)的出版,将传统技艺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中国白酒工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泸州老窖以“双国宝”(1573国宝窖池群与传统酿制技艺)为核心,通过智能化酿造、数智化转型等手段,成为白酒行业的领航者。

    这一历史脉络中,泸州老窖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承载者。其窖池群与酿制技艺作为“活态非遗”,在时间的沉淀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而田积先生的《秋露白》正是以这一历史为背景,通过文学叙事将泸州老窖的百年变迁与小说中家族命运的交织,构建出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史诗。

《秋露白》的叙事结构与历史互文

双线叙事中的时空折叠。《秋露白》以双线叙事展开,现实与历史相互映照。小说通过“现实线(2000-2020)”与“回忆线(1920-2000)”交织,映射泸州从漕运鼎盛(漕院)、军阀割据(吴森公馆原型为杨森泸庐)到工业转型的沧桑巨变。如主角“收老酒”生意串联起酒厂兴衰,隐喻传统工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存续智慧。小说中当代视角的“我”与吴香老人的回忆交织,形成时空对话。这种结构不仅呼应了泸州老窖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也隐喻了酿酒工艺中“老窖池”的时间沉淀功能——正如泥窖中的微生物菌群在岁月中积累,小说通过历史回溯与现实穿插,展现了酒城文化的层叠性与延续性。

家族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共振。小说通过四个家族的百年沉浮,将泸州老窖的历史嵌入宏大的社会背景。例如,抗战时期的酿酒作坊与漕运盐道的兴衰,直接对应泸州老窖在战乱中的坚守与转型;改革开放后的酒庐经济,则映射了泸州老窖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的崛起。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如道士从军、女人生死、叛乱与宝藏——既是个人的挣扎,也是整个酒城在时代变迁中的缩影。

酿酒工艺的隐喻与文学意象。《秋露白》中的酿酒过程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泥窖生香”不仅是技艺的核心,也象征着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固态发酵”则隐喻社会变革的缓慢与不可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枯糟”“蒸馏”“窖藏”等术语,既是酿酒的专业描述,也暗示了历史记忆的发酵与提炼。这种将工艺细节融入叙事的手法,使泸州老窖的技术史成为文学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9-24031410544M48.png

魔幻现实主义与文化记忆的重构。田积先生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将历史的真实与传说的虚幻交织。例如,书中关于“秋露白”酒的神秘起源、窖池中微生物的“活态”描写,既是对泸州老窖“活态非遗”理念的艺术化表达,也通过超现实元素赋予故事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也呼应了泸州老窖作为文化符号的多重身份——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

泸州老窖的工艺哲学与《秋露白》的文化表达

从“甘醇曲”到“活态文献”: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泸州老窖的酿制技艺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强调技艺的动态发展与人与自然的互动。郭怀玉的“甘醇曲”、舒承宗的“泥窖生香”、现代的智能化酿造,均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小说《秋露白》中:酿酒作坊的兴衰史与四大家族的四代人故事中,司马醇对技艺的坚守(酒坊酿酒世家的孤独匠人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形成对照,揭示了技艺传承中的矛盾与突破。小说中的“活态文献”概念——即通过酿酒人的实践将技艺代代相传——与泸州老窖的“非遗活态传承”理念高度契合,成为文化记忆存续的隐喻。

窖池与时间:空间叙事中的历史纵深。泸州老窖的1573国宝窖池群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时间的容器。其连续450多年的使用历史,使其成为“活态文物”的典范。小说《秋露白》中,对窖池的描写贯穿始终,从明清时期的“深六尺、宽六尺”的原始窖池,到现代智能化生产线,窖池的形态变化象征着泸州老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小说中关于窖池微生物菌群的描写(“越老的窖池,微生物越多”),既是科学事实,也是对“时间价值”的文学化诠释——窖池的古老性直接关联酒体的品质,正如历史的积淀赋予文化以深度。

6-220I0105639194.jpg

酒与人的关系: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泸州老窖的酿制技艺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与酒的关系。小说《秋露白》通过人物的命运(如“道士从军”“死里逃生”)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而酒作为媒介,成为连接个人记忆与集体历史的纽带。例如,书中关于“秋露白”酒的传说——“长江化作酒,一浪吹来吃一口”——既是浪漫想象,也是对泸州酒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隐喻。这种对酒与人关系的探讨,与泸州老窖“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的质量理念相呼应,强调了技艺背后的人文精神。

《秋露白》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文化意义

文学叙事与历史书写的融合。《秋露白》通过家族史诗的形式,将泸州老窖的历史融入文学叙事中,实现了历史书写与文学想象的双重目标。小说中的“秋露白”不仅是虚构的酒名,也是对泸州老窖“活态非遗”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其跨越百年的叙事跨度,与泸州老窖从明清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形成互文,使读者在文学体验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与厚重感。

酒城文化的文学建构。小说通过“酒城”这一地理符号,建构了泸州的文化形象。酒城不仅是酿酒的中心,也是社会关系的枢纽——漕运、盐道、作坊、藏酒洞等元素共同构成了酒城的经济与文化生态。这种描写与泸州老窖“中国浓香型白酒鼻祖”的定位相呼应,使酒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田积先生通过文学语言将泸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酿酒技艺融为一体,赋予酒城以文化主体性。

8-230615105043V6.jpg

对非遗传承的当代启示。《秋露白》对非遗传承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小说中,四大家族的四代人故事(漕院、酒坊、酒庐、盐道口),将个人命运嵌入百年历史。其中司马醇象征酿酒技艺的坚守与孤独(单传少爷),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年轻一代对创新的探索形成张力,反映了非遗传承中的代际冲突与调和。这种叙事与泸州老窖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正创新”的实践相呼应——如何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命题。小说通过文学化表达,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文化反思的视角。

瑕不掩瑜,提升空间可显。主要源于叙事结构、人物深度、魔幻现实主义融合、历史厚度及主题聚焦等方面的失衡。若能优化历史与魔幻的逻辑自洽、深化人物心理描写、强化双线主题呼应,作品的整体完成度将显著提升。例如,现代主角收老酒的日常与军阀混战的传奇故事风格差异较大,且关联性较弱,削弱了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主角“无名道士”从修道者蜕变为军阀吴森的过程转变缺乏铺垫(心理挣扎和人性复杂性描写不足);无名道士的禅定预知能力在战场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却未解释其与乱世生存逻辑的关联性,削弱了现实主义的感染力;酒城的地方势力、经济模式、阶级矛盾等仅作为背景板,未深入影响人物命运或主题表达;酿酒工艺、漕运文化等地域特色未与角色情感或情节主线深度融合,显得“为写文化而写文化”;现代线的“收老酒”生意与历史线的军阀传奇在主题上关联薄弱,易让读者困惑叙事主旨......

空间再造:消费场景的“酒城元宇宙”实践

规划定位:世界级白酒文旅目的地。利用泸州老窖生态园中会展中心区域的666亩+222亩和20多万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一环二轴七区”消费场景,涵盖“国际展会、风情商业街、酒店集群、川南合院及文化体验等”。

功能耦合:将泸州国际会展中心(酒博会永久会址)与全产业链的白酒产业园区形成“产-展-游”三角闭环,呼应《泸州十四五规划》中“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核心区”目标。

9-240314105603361.jpg

场景植入:文学IP的实体化转译。将消费场景飘香酒谷板块融合小说中漕院(原型艚苑)的创新点--衔杯庭民宿,复刻漕运码头场景,增设老酒交易市集盐道口(宝莲街)。微醺坊风情商街植入小说“秋露白”主题品鉴馆酒庐(杨森公馆)。国窖院子大夫第植入民国风餐饮+沉浸式剧本游。小说中沱河船运景观则植入酒谷湖(会展中心北湖)夜游项目,AR技术还原“发光水母”奇幻水景。 

业态创新:五感全开的酒文化体验场景。

味觉革命:开发古法露水酿造工艺“秋露白”限定酒款(明代《食物本草》记载,古人于白露时节采集草叶上的露水称“繁露水”,用以酿酒,得名“秋露白”,因其“味最香洌”备受推崇),搭配泸州非遗“河鲜宴”(《秋露白》中江鱼意象);开发当代“秋露白”以高粱为主料,结合复式发酵法,经糖化、蒸馏、陈酿(陶瓷坛或不锈钢罐)等步骤,酒精度提升至50度左右,更显醇厚;开发部分品牌融入中草药配方,如“李时珍家方酒”,降低烈性并保留香气;开发部分高端版本(如小说中的“影子秋露白”、“陈醇秋露白”),需加入灵花异草,限购供应,延续其稀缺性。

技艺活化:在大夫第侧的“高家酒坊”工坊复刻小说酿酒情节,游客可参与“肩挑酒糟-木甑蒸馏-窖池封藏”全流程。

4-230414091SU20.jpg

数字赋能:基于主角“收老酒”创业线,利用国企——泸州白酒交易中心平台,开发“泸州老酒地图”小程序,串联线下寻宝游戏与线上拍卖。

融合战略:从文本到流量的价值转化。文旅节庆的叙事共生。在封藏大典中植入“司马醇酿酒仪式”,重阳下沙季联动“江里浪漕运文化展”;借力酒博会举办“秋露白文学周”,设置小说场景打卡装置与作者对话工坊。于放歌山建设“酒城百年光影馆”,收录泸州小市老街拆迁前的影像(小说创作灵感来源);联合泸州老窖博物馆展出《秋露白》手稿与漕运文物,构建“从文本到文物”的证据链。

战略展望:中国酒文化圣地的全球坐标

文化破壁行动。以“秋露白”IP进军国际烈酒大赛,用《秋露白》英译本打造“东方魔幻酒小说”文化标签;在飘香酒谷消费场景设立“白酒数字艺术展”。联合高校设立“酒叙事研究中心”等,强化IP生命力。登陆威尼斯双年展,呼应小说魔幻写意美学。

全域旅游的时空缝合。新增“醉忆酒城”主题路线:飘香酒谷(老窖生态园)——>国窖广场(1573国宝窖池)——>中国白酒博物馆-->泸州老窖博物馆——>老酒地图\小市宝莲街(盐道口原型)——>长江漕运船体验(澄溪口-王爷庙-水神庙-东门口-会津门等)——>非遗公交\龙马酒庄\郎酒庄园。通过交通联票与数字导览,实现文学场景-历史遗址-酒企地标的时空闭环。

8-2504120TRba.jpg

产城融合深化。借力中国白酒生态智能酿造产教融合示范园(川酒学院、中国白酒工匠学院),培育“酒文旅策划师”新职业,推动小说中“收老酒”“烤酒郎”等传统角色向现代职业转型。

总之,小说《秋露白》以文学窖池封藏了泸州的集体记忆,泸州消费场景则将其开甑蒸馏,酿就世界感知的酒城风华。当司马醇的执念化作衔杯庭的酒香,当江里浪的货船驶入酒谷湖的波光,这座“因酒而名”的城市终将在文本与空间的交响中,完成从工业图腾到文明坐标的史诗级蜕变。

此谓:

“秋露凝白处,山河入酿时”。

又曰:

衔杯叙百年窖史,看甘醇曲活态承传,双线叙事融漕运盐道,魔幻织就酒城史诗,恰如泥窖凝香,匠心守正开新境;

照影映万载时光,听秋露白文学发酵,四族浮沉系岁月沧桑,非遗淬成文化坐标,更似沱江酿韵,史笔流辉照远天。

作者简介

肖大齐,合江县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促进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夜郎古道》《双枪老太公》《我的援藏空间》《川渝黔金三角旅游文化研究》等文学、社科作品14部。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四川省科技技术技能人才。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与区域文旅商产业研究实践,在文学艺术评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创新等领域有深入探索。

(完)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