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扩散】24岁女孩确诊胃癌后发现:她和病友们都有这些习惯!

百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05

1.jpg

近日,24岁女孩“嘻嘻徐宝”的一段视频引发热议。

她在视频中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每日凌晨12点至2点入睡、一天仅两餐且间隔过长、日均2杯咖啡+每周3-4次奶茶,饮食以重油重辣的外卖为主。

另一位胃癌患者“大曦曦大CC”在住院期间发现,自己与众多病友竟有着高度相似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为何会成为胃癌的“催化剂”?

2.jpg

胃癌患者的5大共同习惯

习惯1

爱吃咸菜——消化道癌症的“隐形推手”

“大曦曦大CC”坦言:“没咸菜就吃不下饭,天天换着花样吃。"相关研究表示,每周吃腌菜≥4天的人,消化道癌症死亡风险升高13%,食管癌风险飙升45%,脑出血死亡风险增加32%。

致癌机制:腌制食品中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会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这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刺激胃黏膜易引发细胞病变。 

提醒:咸菜、腊肉、腐乳等腌制食品建议每月食用≤2次,食用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橙子、青椒),减少亚硝胺生成。

习惯2

吃饭太快、狼吞虎咽——胃肠功能的“慢性杀手”

“5分钟扒完一碗饭,忙起来连嚼都不嚼。”这样的进食习惯在年轻群体中极为普遍。

食物未经充分咀嚼便进入肠胃,会导致胃肠消化负担加重,诱发慢性胃炎。临床数据显示,长期胃炎患者的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3-5倍。 

正确做法: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每餐用时≥20分钟。可尝试“一口饭一口菜”的节奏,避免暴饮暴食。

习惯3

饮食无规律——胃黏膜的“定时炸弹”

“饿了就吃,忙了就忘,一天两顿饭是常事。”这种作息对胃而言堪称“酷刑”。胃黏膜分泌的胃液会按“饭点”规律工作,若错过进食时间,空腹的胃液会直接侵蚀胃黏膜,久而久之形成胃溃疡。临床数据显示,胃溃疡患者的胃癌癌变率约为1.5%。

建议:固定三餐时间(早餐7:00-8:00,午餐12:00-13:00,晚餐18:00-19:00),即使忙碌也可先吃面包、香蕉等应急,避免空腹超4小时。

习惯4

爱吃甜食——肥胖与癌症的“甜蜜陷阱”

奶茶、蛋糕、甜品……这些“快乐食物”背后暗藏危机。过量糖分摄入会导致肥胖,而肥胖者患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0%-40%。此外,高糖饮食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削弱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

建议:用低糖酸奶、新鲜水果(如蓝莓、苹果)代替甜品,奶茶选择三分糖或鲜奶+茶的自制组合,每周甜食摄入≤3次。 

习惯5

长期情绪内耗——免疫系统的“沉默杀手”

“表面开朗,心里总憋着事儿。”许多胃癌患者都有类似的情绪模式。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黏膜血液供应和胃酸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临床研究表明,长期负面情绪者的胃癌发病率比心态平和者高1.8倍。

调节方法:每天留10分钟“情绪释放时间”(如写日记、听音乐),学会用“我感到生气,因为……”的句式表达感受,避免情绪积压。 

胃癌的高危信号:别把身体的求救当小事

即使没有上述习惯,也需警惕以下症状(出现2条以上建议及时就医):

持续反酸、烧心,服用胃药后无改善;

食欲骤降,体重1个月内下降5kg以上;

黑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上腹部隐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3.jpg

护胃黄金法则

饮食:每餐必有蔬菜,每周2次杂粮饭

禁忌:空腹喝浓茶、咖啡

作息:23:00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

禁忌:熬夜后空腹补觉

情绪:每天冥想5分钟,练习深呼吸

禁忌:吃饭时争吵、生闷气

筛查:40岁以上每年1次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

禁忌:忽视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赵龙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脾胃•风湿免疫病

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4.jpg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胰腺炎等消化内科疾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痛风等风湿免疫疾病。能熟练完成胃肠镜诊断及镜下治疗。

胃癌的发生是10-15年

不良习惯的积累,

而改变却可以从今天开始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