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1-07
警银协作 守护百姓“钱袋子”
——资中农信联社成功拦截一起“冒充公安机关”电信诈骗
近日,客户T女士(化名)到资中农信联社马鞍分社要求工作人员将其20万元大额存单转成活期存入医保卡中,并将手机银行转账限额调整至20万以上。工作人员询问其调额用途,T女士回答娶媳妇转彩礼所用。考虑到客户仅为一名家庭妇女且文化层次较低,工作人员建议与其儿子核实,谁知T女士拒绝向儿子电话联系,在这期间还不断回避工作人员接听电话、言辞闪烁,随后又要求立即将20万元存款全部取现。
种种迹象表明该客户很可能遇到了诈骗,工作人员便通过向T女士讲解转账限额在保障资金安全方面的作用,提醒她谨防诈骗,并拖延时间,同时向网点负责人报告。
警银协作
网点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耐心引导客户说出实情、对客户进行劝阻,但该女士仍固执己见,坚持要转账或取现,于是信用社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在信用社工作人员和民警的进一步劝解下,T女士终于“松口”,告知在两天前接到了自称“长沙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告知其身份信息被泄漏,银行卡涉嫌犯罪,要求T女士将银行卡资金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并通过微信出示了“公安局”的相关证件,要求客户不能告知当地银行和派出所,否则资金不保。
T女士第一次接到此类电话,对其“证件”深信不疑,手机也被诈骗分子设置成呼叫转移.......迷雾一层层打开,T女士终于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事后,T女士十分后怕,对信用社和公安民警为其避免了20万元的损失再三表示感谢,并致电96633表扬了该社工作人员。
诈骗手段
一是微信亮“证”。诈骗分子通过微信向客户出示“公安局”的相关证件,“亮明身份”,获取受骗人的信任;二是控制手机,引导受骗人将手机设置成呼叫转移,只能接听诈骗分子的电话,不断诱骗;三是要求保密,告知受骗人身份信息被泄漏、涉嫌犯罪,不得告诉任何人否则资金不保,增添受骗人的危机感。
案例启示
一是做好银行账户的分类分级,通过对账户设置非柜面出账限额,把控账户涉案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
二是持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增强一线人员“识诈”“防诈”“反诈”意识与能力;
三是持续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加强对典型诈骗案例的解读分析和宣传,特别是要加强农村中老年群体、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的金融关爱,提升辖内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四是建立银警协作机制,加强与辖内公安派出单位的沟通协调,在联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
(来源:资中农信联社)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