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10
眼科手术术前沟通非常重要,但面对看不见也听不到的特殊患者,这场手术又该如何进行呢?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医护人员用特殊的沟通方式,让90岁高龄的双眼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双眼视线模糊,听障老人生活无法自理
老式座钟的铜摆左右摇晃,在刘爷爷混沌的视线里晕成虚影。他摸索着到桌边想倒杯热水,壶嘴撞在杯沿发出清脆的“叮”声,开水溅在布满老年斑的手背上——这已是这个星期第三次烫伤了。
两年前,刘爷爷还能用眼神捕捉孙儿的笑脸,如今双眼视物模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爸,我们去医院吧。”儿子扯着嗓子在刘爷爷耳边大声地“吼到”。刘爷爷是听障人士,双耳几乎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他转头看向儿子,愣了愣神,似乎明白了儿子的意思。
第一次全麻手术,右眼率先看见曙光
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牟琳教授检查后发现,刘爷爷双眼白内障非常严重,眼底结构根本无法窥见。相较左眼,右眼的白内障稍轻,术后恢复视力的希望更大。于是,牟琳团队决定先为刘爷爷的右眼实施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一般采用表麻或者局麻,且需要患者高度配合。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眼睛需要高度集中盯着手术显微镜灯光,不能随意移动。”牟琳说,由于刘爷爷听不到也看不到,无法进行术前沟通,术中可能无法配合,所以和家属沟通后,采用了全麻方式进行手术。
术后第二天,当揭开纱布时,刘爷爷下意识伸手去抓床头柜上的苹果。青红相间的果皮在他苍老掌心反射出柔和的光,那一刻,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能看见了。来不及高兴欢呼,刘爷爷用手指在左眼前比划:“左眼……”刘爷爷含糊地嘟囔着,儿子立刻明白,父亲是盼着尽快把左眼的白内障手术也做了。
因为听障,采用纸上沟通
相比第一次手术时看不见、听不见的情况,刘爷爷现在一只眼睛能看清了,于是医护人员贴心地将术前沟通的方式改成了纸上沟通。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刘爷爷配合训练,以保持术中眼球的稳定性。
“眼睛看着灯不要转。”刘苹医生在A4纸上写下大大的汉字小心翼翼地放到刘爷爷眼前。刘爷爷专注地看着纸张上的字,点了点头。接着刘苹医生手拿着电筒,引导刘爷爷平躺在病床上盯着电筒的灯看,以此来训练他眼球的稳定性。
就这样,每次十分钟训练,通过多次训练后,其眼球的稳定性从最初只能坚持10多秒,到后来能坚持10分钟,达到了白内障手术的要求。
“很好!”刘苹医生高兴地对刘爷爷的儿子说,“明天就可以做左眼的手术了。”
二次手术成功,双眼重见光明
3月31日,刘爷爷手术当日,手术室护士罗均梅早早地便在纸上写好了“眼睛不要转,轻轻闭眼!”的温馨提示。
08:26,刘爷爷被缓缓推进了手术室,静静地等待手术。牟琳教授又拿起那张纸写到“眼睛一会要看灯!”刘爷爷用手指着上面的字心里默念“眼睛不要转,轻轻闭眼!眼睛一会要看灯!”牟琳又贴心地用手指着旁边显微镜的灯,示意刘爷爷“就是这个灯。”刘爷爷连忙点了点头。
08:43,刘爷爷左眼的白内障手术顺利完成。牟琳教授又把写有“配合很好,轻轻闭眼”的纸放到刘爷爷眼前,并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刘爷爷配合得很好。刘爷爷感动不已,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医护人员将刘爷爷搀扶上轮椅后,刘爷爷再次双手抱拳,连声感谢,牟琳教授也双手合十,用温暖的回应传递着对刘爷爷的祝福。
刘爷爷虽已高龄,且置身于无声的世界,却从未被眼科医护人员放弃。他们怀揣着无尽的爱心与耐心,如同一束束温暖且坚定的光,穿透重重阴霾。每一次细致入微的检查,每一回耐心十足的纸上沟通,每一轮全神贯注的训练指导,都是他们为刘爷爷重铸光明的坚实注脚。在充满爱与耐心的氛围里,医生护士和刘爷爷齐心协力,最终将那绚丽多彩的世界重新还给了刘爷爷。这份医者仁心,不仅点亮了刘爷爷的生活,更温暖了世间。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