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5-13
2025年5月7日,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表彰名单揭晓,古蔺县建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兴杰凭借“以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突出贡献,成为古蔺以“新阶层人士+非遗传承人”双身份荣膺这一殊荣的代表。从退伍军人到省级劳模,从茶山“门外汉”到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用20年光阴书写了一部“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一群新阶人兴一座茶山”的传奇,更以跨界思维激活了千年建新茶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
淬火重生:从创业困境到非遗破局
1997年,20岁的吴兴杰带着对故乡茶山的眷恋参军入伍。服役期间,大城市的繁华与部队周边农村的产业兴旺,与家乡的闭塞落后形成强烈反差。2001年退役后,他毅然放弃城市工作机会,返乡创业养猪、养鸡,却因交通闭塞、市场波动接连失败。2005年,他在福建务工时偶然接触现代茶业管理模式,萌生了“以茶兴乡”的念头。
2010年,吴兴杰带着打工积蓄回到马嘶苗族乡,承包了50亩荒废茶园。面对茶树品种老化、管护粗放、交通不便等困境,他带领茶农从改良土壤、修枝整形到高温杀青、三炒三揉,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2011年,他创立合作社,构建“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标准、质量收购与包装销售,让建新茶从“自给自足”迈向市场化。
2015年,合作社茶叶获有机认证,同年建新茶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县级非遗,吴兴杰成为传承人。他将传统“看天做茶”经验转化为“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标准化流程,制作的茶叶“外形紧卷多毫、汤色碧清微黄、滋味浓郁回甜”,连续多年斩获省市农博会奖项,供不应求。
薪火相传:非遗工坊托起共富梦想
作为非遗传承人,吴兴杰深知“守艺”更要“传艺”。他打破“传内不传外”的旧规,在合作社设立非遗工坊,免费带徒4人,累计培训茶农800余人次。工坊创新“非遗+就业”模式,联合古蔺县残联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为20余名残疾人提供肥料、技术、销售支持,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在他的推动下,建新村茶叶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50亩扩展至4000余亩,带动14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95%村民参与种茶。2024年,马嘶苗族乡茶叶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2025年预计达5000万元,茶农人均增收超3000元。
跨界融合:非遗茶旅激活文化IP
吴兴杰的“野心”不止于卖茶。他以新阶层“资源整合”的视野,打造“采茶+非遗+研学”沉浸式体验线路。游客可亲手炒制一锅建新茶,在茶艺课上感受“三炒三揉”的千年技艺,还能参与“茶山马拉松”“非遗文化节”等活动。他更将非遗传承融入教育体系,在建新学校开设茶艺课,500余名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了解家乡茶文化。合作社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让青年学子在茶山调研中探索“非遗+科技”“非遗+文旅”的活化路径。
匠心永续:从非遗技艺到时代精神
从省优质诚信种植示范单位到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从市级非遗到省级劳模,吴兴杰的荣誉簿上镌刻着“坚守”二字。他常说:“建新茶的根在茶山,魂在非遗,但生命力在于创新。”如今,建新茶手工体验店已走出古蔺,在多地开设分店,让更多人“先品茶香,再购茶礼”。吴兴杰的愿景愈发清晰:“要让建新茶成为古蔺的文化符号,让非遗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吴兴杰的故事,是新时代非遗传承人与新阶人士的“双重奏”——他们以劳模匠心守护传统,以新阶智慧赋能产业。在古蔺的茶山云雾间,建新茶的香气正随着劳模精神的传承和新阶矩阵的辐射,飘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酒城新阶-古蔺县委统战部 刘倩)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