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1-31
“杨家在走马场一带是望族,其祖上先后出过文林郎、儒学正堂和国子监监生,骆成骧的老师李兴泰因娶杨家之女而迁往古井沟居住……”1月13日,内江市资中县高楼镇教师罗成利用业余时间,和文史志愿者来到坐落于高楼镇新合村四组的杨公寿坊,研究该牌坊的历史沿革,发掘其文史价值。
这只是罗成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当地文史的一个片断。
谈起当地文史文化,罗成滔滔不绝,他被业内人士称为“走马文史活字典”。
罗成生于1979年6月,土生土长的资中走马场人(今属高楼镇)。他读小学时,有一次老师组织学生到当地一个水库边野炊。水库附近有一座寺庙,罗成被寺庙山门牌坊上一个似龙又似马的雕塑吸引。罗成很想知道那是什么动物,限于当时资料短缺,没有弄清真相,但从此激发了罗成热爱文物、研究文史的“因子”。
“我很小就喜欢和农村的收荒匠打交道,他们挑废书报经过时,我就拿家里的废铁跟他们换废书报读。”罗成说。
高中时候,因喜欢文史,罗成选择了文科。学校有阅报栏,吃饭时间,罗成总是端着洋瓷碗,边读边看,一勺饭,一段文。
罗成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进图书馆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文史书籍浩如烟海,他一坐就是大半天。图书管理员见他读书太“痴”,特许他“可进教师阅览室借阅书籍”。
2001年,罗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走马场教书。业余时间,他喜欢“爬格子”,创作了不少文史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有一次,罗成领了398元的工资。到资中县城逛书店时,看见一本186元的词典对查阅文史资料有帮助,他二话不说,买起就走。
教书之余,除了写作,罗成最大的兴趣就是走村串户转山沟。“和乡亲们谈心,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走村串户,可以发现散落在乡野的文化遗迹。”
有一次,罗成在考证走马场历史遗迹鸣凤书院时,发现牌坊的碑文一面在垃圾堆上,一面在破旧的猪圈里。围观的村民打趣:“罗老师,你的鼻子是不是堵起了?猪圈那么臭,你还靠那么近!” 鸣凤书院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了罗成和其他志愿者,通过半个月的考证,他们整理出了《鸣凤书院记》《鸣凤书院乡贤记》《鸣凤书院贤达题赠记》和《骆状元求学走马记》。他们经考证还发现,鸣凤书院出过乡贤李芳等多位文化人士。
考证杨公寿坊时,整座牌坊完全被藤草和树枝覆盖。罗成和其他志愿者花了近两个小时清理,最终让牌坊重见天日。随后一个星期,罗成等人完成了对牌坊的由来、对联内容、纹饰雕刻和诗文的整理研究。
考证当地东岳庙和九和尚的历史文化时,罗成从残砖破瓦中,了解到资中的传奇人物——武林大师九和尚的一些事迹,为资中盘破门武术文化注入了厚重的一笔。
罗成通过十多年走访,挖掘整理当地“金线吊葫芦”的传说,矮子桥下“怪三钓”的故事,当地水库石狮子洗澡的传说,抗倭英雄孙宏轼的故事等。
2017年,罗成与原走马镇(现并入高楼镇)广播站站长易佑良合著《我的故乡走马场》,为考证资料,罗成到资中县档案局查资料,一呆就是半天。2019年,《我的故乡走马场》正式出版。
2018年夏天,罗成为考证“走马八景”,骑着摩托车,头顶烈日,在各地奔走一个多月,询问记录都写了几大本。
2020年,罗成发现当地五灵孚应坊内壁上有碑文后,便邀请刘兴俊和王学等人在业余时间考证。他们打着手电筒,在牌坊的石窟内反复辨认、记录,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
谈起考证当地文史文物的苦与乐,罗成说:“只要心中热爱,就不怕山高水远。我热爱我的家乡,我愿意为挖掘家乡文化遗迹、传承家乡传统文化出一份力。”(来源:最内江)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