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09
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7%,且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总人数已有300多万,约占全世界的50%,即全球一半以上帕金森病患者生活在中国。且每年新增患者约10万,而就诊率仅占四成。
帕金森病的高发病率及致残率给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很多人把帕金森病称为“不死的癌症”。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然而,许多患者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或缺乏专业指导,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此次帕金森日活动将通过多学科协作,帮助患者精准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延缓疾病进展。
医院MDT帕金森病多学科团队神经外科明杨教授团队,和神经内科郭晓燕教授团队,将于4月10日(周四上午)在忠山院区门诊开展义诊活动,届时将为广大帕金森患者现场答疑解惑,为“帕友”们送来温暖。
活动时间
4月10日(星期四)08:30—11:00
活动地点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忠山院区门诊大楼一楼门口
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患者基本信息登记及病例随访 帕金森患者DBS后程控
第二阶段:专家现场义诊
郭晓燕教授:帕金森患者诊断及药物治疗相关咨询
明杨教授:帕金森患者手术相关咨询
龚飞龙主治医师:帕金森患者DBS后程控
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状呢?
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印象只是手抖,但实际上只有约70%的患者有手抖,而所有的患者都会有行动迟缓、肢体僵硬、行走不稳等症状,除此之外,还会有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帕金森病虽不能治愈,但在临床上有一套较成熟的治疗方法:最初阶段药物可以控制症状;但当药物控制症状不理想时,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即DBS)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达到减少患者服药数量和种类、缓解疾病进程的效果,同时防止因药物副作用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手术治疗包括哪些?
现有的手术方案包括,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损毁术、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即DBS)治疗及尚不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
什么是DBS?
DBS俗称脑起搏器,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应的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DBS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术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手术风险?
ROSA机器人是目前世界先进的专门用于脑部手术辅助的机器人,和传统立体定向头架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确度和安全性更高,稳定性更好。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质量,缩短病人术后康复的时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引进西南地区第一台最新第三代ROSA机器人设备,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累计DBS手术和立体定向手术达400余台。
温馨提示:
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已正式纳入泸州市医保报销范围,极大减轻帕金森手术患者经济负担,城镇居民最低可报销(7万)医疗费用,有泸惠保患者最高可报销14万。
医生简介>>
郭晓燕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神经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神经内科疑难重症疾病诊治,对运动障碍疾病的内科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帕金森氏病等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
明杨
神经外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近30年,擅长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胶质瘤、后颅底肿瘤等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
龚飞龙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10余年,擅长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诊治,尤其擅长帕金森病和强迫症DBS术后程控,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信息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文/图 龚飞龙)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