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06
□ 余华洋
近期,《求是》杂志刊发《要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文,深刻剖析了当下盛行于社会多领域的“内卷风”。放眼周遭,从企业间惨烈的“价格战”到职场中蔓延的“996”加班文化,从教育领域的“鸡娃”竞赛到部分行业的“零和博弈”,表面上看,产能堆高了、成本压低了、短期数据“亮眼”了,经济活动似乎一片“繁荣”。然而,这种缺乏实质创新的高强度内部消耗,看似激烈进取,实则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慢性毒药,无异于“饮鸩止渴”。
有竞争才有活力,有活力方能驱动进步、激发创造。市场主体、组织单位乃至个人追求效率提升、力争上游,其内在动力值得理解与尊重。但凡事须有度,倘若竞争失序、过度内耗,为短期数据或排名而陷入“囚徒困境”,将资源倾注于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厮杀”,甚至不惜牺牲员工福祉、产品质量、创新投入乃至行业生态,则必然使竞争异化为“内卷式”的自我消耗,不仅难以持续,更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反噬发展根基。
为何“内卷式竞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一,评价导向偏差,部分领域过度依赖单一、短视的量化指标(如市场份额、短期利润、升学率、KPI完成度),催生“数据内卷”;其二,创新动能不足,面对转型升级压力,部分主体陷入“不敢闯新路、只能挤旧桥”的路径依赖;其三,发展焦虑传导,在资源有限、预期不稳的环境下,急于求存的心态导致行为扭曲,将“拼命”等同于“拼搏”。
追求发展、创造价值,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目标。然而真正的进步与繁荣,绝不是靠无休止的内部消耗、压榨式投入或恶性价格战来堆砌虚假的繁荣。而应是以可持续、高质量为秤,尊重规律、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把核心竞争力做强、把发展模式做优。内卷如同饮鸩,看似暂解干渴,实则加速衰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虚假繁荣的“数字泡沫”或“血汗工厂”,而是要构建健康、有韧性、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和良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应当明确,强化科技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拓展增量空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是突破发展瓶颈、赢得长远未来的治本之策、康庄大道。“内耗一时”不如“升级一阶”。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应当是既能激发活力又不失理性边界,既保持进取又导向共同繁荣。
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应当摒弃“内卷”思维、避免零和博弈,在深耕核心技术、锻造品牌价值、改善员工体验、优化治理结构、拓展蓝海市场等方面下真功夫、硬功夫。同时也亟需重塑评价体系,将“短期绩效”与“长期健康”、“显性指标”与“隐性价值”(如创新投入、员工满意度、客户忠诚度、生态贡献)同步考量,建立“增长质量+创新活力+发展可持续性+人文关怀”的多维评估框架,以“真实的繁荣”增强社会整体福祉,让“竞争”回归其“促优汰劣、激发创新”的本源。从“粗放增长”到“精耕细作”,变的是发展模式,不变的是对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企业间的较量聚焦于谁能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而非谁的价格更低廉,当职场中的比拼体现在谁能为组织贡献更多创新而非谁的加班更“狠”,“竞争”才能真正转化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澎湃引擎,而非自我消耗的“鸩酒”。
(完)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