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6-22
□ 何竹梅
周末节日,家人围坐、好友相聚,一桌好菜本是人间乐事。然而当公职人员面对那些“热情饭局”时,却需要多一分警醒——那些推杯换盏间,可能暗藏“违规陷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通报的两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典型案例,再次为全体公职人员敲响警钟。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已逾十年的今天,为何“舌尖上的腐败”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本,违规吃喝从来不只是“吃顿饭”那么简单,而是权力寻租的温床,是“人情围猎”的陷阱,更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
饭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特殊意义,但某些“热情饭局”已异化为利益输送的隐蔽通道。从通报案例可见,违规吃喝常伴随着“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有的以“联络感情”为名行“勾兑关系”之实;有的打着“工作餐”幌子进行超标接待;更有甚者,将饭局作为“围猎”干部的突破口。某地查处的案例显示,一名商人通过连续18次宴请某领导干部,最终成功获取不正当利益。这种“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潜规则,严重腐蚀干部队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饭局中的推杯换盏,实则是将公权力摆上了餐桌。
违规吃喝之所以顽固存在,源于其背后的复杂利益链和扭曲的“人情文化”。一方面,“酒桌办事”的潜规则让一些干部产生“不吃不喝难办事”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商人们深谙“饭局公关”之道,将宴请作为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已形成恶性循环——新入职的年轻干部耳濡目染,误以为这是“职场必修课”。某省纪委监委调研发现,近三成年轻干部认为“适当应酬是工作需要”。这种认知偏差如不纠正,将导致“四风”问题代际传递,后患无穷。
整治违规吃喝必须标本兼治,既要扎紧制度笼子,也要培育新风正气。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务接待标准、报销流程等制度已日趋完善,但关键在于执行。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对顶风违纪者严肃问责,形成震慑;另一方面要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正面清单,明确交往边界。一些地方推行的“阳光饭局”制度值得借鉴——公务接待全程留痕,私人宴请超过规定人数需报备。同时,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将“舌尖上的廉洁”纳入干部考核。只有当“不吃饭也能办事”成为常态,“热情饭局”才不会再困扰公职人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桌饭看似小事,却连着党风政风,关系人心向背。公职人员每一次对违规饭局的拒绝,都是对政治生态的净化;每一分克己奉公的坚持,都在为清廉中国添砖加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让“不想吃、不敢吃、不能吃”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彻底铲除违规吃喝滋生的土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完)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