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长安荔影映川南:一份跨越千年的民生答卷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6-16

□ 何竹梅

  近日,肖大齐先生发表了一篇文艺评论《历史寓言中的廉政启示——评《长安的荔枝》看合江晚熟荔枝产业发展》,将历史的寓言与合江“民生为本、产业为基”的晚熟荔枝产业实践结合起来,让马伯庸先生《长安的荔枝》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着实令人深思。当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捧着荔枝图纸在长安街头踉跄时,盛唐宫阙的朱红漆色里藏着封建王朝的民生隐痛;在川南合江的荔枝林里,晚熟的“妃子笑”坠弯枝头,将“一骑红尘”的历史寓言改写为“产业富民”的现实诗篇。是呀,从“银牌破万法”的权力荒诞,到合江土地上的实践创新,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恰如荔枝壳上的鳞纹,既刻着历史的褶皱,也闪耀着时代的光泽。

  从“驿马死道旁”到“荔香满民生”:历史镜鉴下的执政初心之辨。杜甫曾叹“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道尽封建时代民生资源被权力倾轧的悲剧。《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为转运荔枝耗尽民力,“徭役苛于虎”的场景与白居易笔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疾苦遥相呼应。当历史的镜头摇向合江,同样是荔枝产业,却书写着不同的叙事——这里没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特权掠夺,而是用“错峰上市”的产业智慧,让晚熟荔枝成为农户的“甜蜜事业”。当地政府以“亩产万元”为目标,推广矮化密植技术,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将每一颗荔枝的价值精准锚定在农民的增收账本上。这种从“服务皇权”到“服务民生”的转向,恰似荔枝核从苦涩到甘甜的蜕变,印证着“政在养民,重在富民”的执政真谛。

  从“文牍困良吏”到“三产筑根基”:产业破局中的时代治理智慧。小说里李善德被“符牒如山”的文牍主义困住脚步,折射出封建官僚体系的效率之困。而合江的实践,则以“产业为基”破题,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的三产融合生态。在合江荔枝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特派员穿梭于果园,将传统种植经验与数字农业技术嫁接;深加工车间里,荔枝酒、荔枝蜜等产品延伸着产业链条;每年夏季的“荔枝文化节”,更让游客沿着古道走进果园,在采摘体验中触摸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跳出农业做农业”的思维,恰如古人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既避免了单一产业的风险,也让“为民办事”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载体。当合江荔枝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全国千家万户时,它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农产品的范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鲜活注脚。

  从“历史寓言”到“时代答卷”:作风建设中的守正创新之道。“安史之乱”的历史审判,本质上是对脱离民生的权力异化的清算。而今合江在推进荔枝产业中,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不搞“形象工程”,而是深入调研制定“晚熟荔枝产业十年规划”;拒绝“层层加码”,而是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政策红利直达基层。这种“以史为镜、以实为要”的作风,暗合了《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当党员干部在党纪学习教育中对照书中情节时,合江的实践给出了启示:破除“特权思维",需以产业发展筑牢民生根基;根治“文牍主义”,当用脚踏实地的调研替代坐而论道。从长安的驿道到合江的产业园,变的是时空坐标,不变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

  暮色中的合江荔枝林,晚熟的果实正吸收着最后一缕阳光。千年前李善德未能解答的“民生之问”,在新时代的川南沃土上有了新的答案——不是依靠“银牌”的权力捷径,而是凭借“产业为基”的实干精神;不是上演“荔枝换徭役”的历史悲剧,而是书写“一颗荔枝带富一方”的现实传奇。当“长安荔枝”的寓言照进“合江红”的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产业接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永恒作答。正如荔枝树根深扎沃土,民生与产业的根系深植于时代的土壤,终将结出最饱满的果实。(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