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执“秸”为笔 “草”绘大千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9-01

“咔嚓”“咔嚓”

锋利的剪刀

从上至下将秸秆剖开

刮刀再将其反复刮平

细若发丝的“金线”逐渐成形

粘贴、碾平、切断、熨烫……

围绕着一幅雄狮秸秆画,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顺秸秆工艺品代表性传承人杨权福已坐在工作台前一上午,反复尝试,“秸”尽其用,努力让画里的每一处都尽善尽美。

1.jpg

第一步剖开秸秆

2.jpg

把剖开的秸秆平整地粘贴好

在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未使用的秸秆片和零碎的小图案散落在工作台上,拱卫着这幅名为《天性》的雄狮秸秆画,画作长约一米,画面上雄狮放声长啸,神态慑人,浓密的鬃毛与秸秆的天然纹路交融,动感十足,狮头上的幼狮更让野性与亲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之美。

3.jpg

杨权福的秸秆画作品《天性》

4.jpg

把粘好的秸秆烫平整

“我将秸秆剪成如头发般的细丝,以不同颜色排出1号到8号,再用小镊子一根一根往上贴,深色的叠加6层,一般的叠加3层,这样做出来的狮子鬃毛才能栩栩如生,为了确保毛发的柔顺,我都不敢开空调,这秸秆画从打草稿开始制作,花了三年时间。”杨权福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他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

7.jpg

杨权福正在仔细地进行粘丝

8.jpg

杨权福粘丝的手法谨慎又利落

杨权福出生在自贡市富顺县,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杨氏秸秆工艺”,属于第四代传人,小时候经常带着编织好的草席、扇子、背兜等作品在逢场天拿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

1997年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前往广州闯荡,做过室内设计、刺绣图纸开发、雕刻等等,但是打工期间,这门手艺活也一直没丢。

“虽然在外打工,但对这么祖传手艺还是放不下,我经常喊家里寄点麦秆、高粱、玉米等秸秆材料过来,自己研究秸秆制作技术,一直到2009年回自贡开店。”杨权福说。 

9.jpg

杨权福正在起稿作画

指尖藏技,点草为金。《西秦会馆》《恐龙骨架》《伴君鸳鸯》《富贵满堂》这些秸秆画呈现出金子般的自然光泽、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闪耀着细腻的质感……让人很难想象都是田间废草制作而成的。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杨权福的心血。

10.jpg

杨权福的秸秆画作品

如何使秸秆变得柔韧?如何保持秸秆的光泽度?这些都是很有考究。“你看我手里拿来制作的麦秆和平常家吃的麦子不一样,是小时候地里青黄不接时吃的那种早麦麦种,长度更适合制作秸秆作品,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我精心挑选出来每年自己种植,就是为了保留种子。种出后还要经过蒸、煮、漂、晒、染、剖、烫平等程序,这样制作出来的秸秆原材料防虫防霉、色彩持久不变。”杨权福拿着秸秆说。

11.jpg

草编扎制环节

放下手中秸秆,杨权福将记者的视线引向了他的工具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制作出好的秸秆工艺品,离不开刮刀、刻刀、钢尺等好帮手。特别是烙铁头,更是制作秸秆画的‘神器’。经过烙铁熨烫,秸秆碳化后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根据“变黑”的程度来判断色泽深浅。祖上传下有十多种烧火传热的烙铁头,经过我不断改进,只用一种就可以作画。”杨权福说道。

12.jpg

杨权福制作的宫灯

13.jpg

杨权福的秸秆画作品《王者之风》

除了画作以外,制作秸秆立体模型、秸秆工艺彩灯也是杨权福的拿手好戏。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陆续制作出麒麟献瑞彩灯、凤穿牡丹彩灯、豆花系列模型等作品,色泽明快,神态逼真,体现了自贡非遗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深受盐都市民的喜爱。

(来源:自贡网)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