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5-01
在灾难的废墟上,人们往往只看到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躯体,却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心灵创伤。有这样一位医者,二十四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用专业与温情抚平一次次灾难留下的心理伤痕。他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龚科。
龚科(二排左四)
从汶川到泸定,从鲁甸到长宁,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坚定的身影;哪里有心理创伤,哪里就有他温暖的双手。这位50岁的心理学专家,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在一次次灾后心理救援中,为无数受灾群众点亮了希望之灯。
从医之路:初心如磐的专业坚守
二十余年的专业积淀,让龚科从一名普通心理医生成长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同时还兼任合江县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和叙永县人民医院心身科主任,对推动两所医院以及整个泸州市精神卫生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专业领域,龚科不仅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更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他担任中国物质滥用协会社会心理干预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常务委员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并在泸州市精神病学专委会、心身专委会等机构担任副主任委员,成为区域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2010年他荣获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佳医生"称号,2024年获得西南医科大学"优秀心理健康工作者"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对专业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作为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员,龚科将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与技术融入心理救援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在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中,他既是心理专家,又是急救能手,这种复合型专业素养使他在各种突发应急事件救援中能够为群众提供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
灾难现场:心理救援的先锋战士
"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不会因为前方危险,有艰难而退缩。"龚科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医者的职业信仰。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他先后参与了鲁甸地震、长宁地震、泸县地震、泸定地震等多次重大灾难的心理救援工作,成为灾后心理重建的中坚力量。
2022年泸定地震的救援经历让龚科记忆犹新。与以往作为"二线"心理救援不同,这次他作为第一批救援队员深入震中草科乡,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面貌——破碎的老房子、哭泣的小朋友、不定时的余震……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龚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医者的责任。
在草科乡中心小学,他创新性地采取了"教师培训+学生筛查"的工作模式,先为当地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培训,再由教师初步筛选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后对重点个案进行面对面干预。这种"金字塔"式的心理救援模式,在专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心理服务覆盖的最大化。经过系统筛查,龚科和队友们发现11位需要心理辅导的孩子,其中6位是由地震引起的应激反应。龚科和这些孩子们做了面对面交流,对他们心理进行了有效疏导,效果良好。“帮助灾区群众重拾心理健康,让我很有成就感。”龚科说。
在救援营地,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女的求助让龚科印象深刻。小女孩地震后出现自言自语、不敢回家、整夜失眠、频繁做噩梦等症状,经评估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龚科立即进行心理干预,短短一天时间就让小女孩情绪稳定,几天后便恢复了往日的开朗。
"谢谢你们,看着孩子心疼,因为你们,我活泼可爱的孙女又回来了。"老奶奶每天到营地表达的感激之情,正是对龚科工作的最高褒奖。
在惊险的救援环境中——高低不平的路面、不断的落石、湍急的河流、频繁的余震——龚科和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到了营地后又遇下雨,大家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这种专业坚守,使他们在泸定地震期间共完成心理评估120余人,面对面干预20多人,有效预防了灾后心理危机的蔓延。
专业成长:从"措手不及"到"井然有序"
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2年泸定地震的心理救援,龚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巨大进步。"那时大家都有些措手不及,救治的背后是慌乱的,可如今,心理救援队越来越专业,井然有序地便开展了干预和救治。"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和推动者,龚科不仅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还通过带教和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过硬的临床心理医生,为提升区域心理救援能力做出了贡献。
龚科和小朋友交谈玩耍
作为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委、泸州市精神疾病质控中心副主任,龚科积极参与心理危机干预标准的制定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他将多次救援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基层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在合江县和叙永县兼任心身医学科主任期间,他定期坐诊和查房,将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到县级医院,推动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2023年叙永县新冠疫情期间,龚科带队深入抗疫一线,将地震心理救援经验应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为抗疫工作添加助力。
同时,龚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司法鉴定专家。2015年,龚科加入西南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成为法医精神病的司法鉴定专家,主要从事刑事及民事类的法医精神病的鉴定工作,成为鉴定人以来,已经参与鉴定2000余个案例。
医者仁心:专业背后的温度
技术精湛的医生很多,但既有精湛技术又有温暖心灵的医者却难能可贵。龚科正是这样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医者。在草科乡安置点,当听到帐篷外孩子的哭泣声时,他整夜未眠,思考着如何帮助这些经历创伤的孩子们;当面对老奶奶的感激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成就感,更是医患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
"帮助灾区群众重拾心理健康,很有成就感。"龚科这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职业价值认同。在他看来,心理医生不仅要解决症状,更要帮助患者找回生活的希望和快乐。那位从急性应激反应中恢复、重展笑颜的小女孩,那些经过疏导后能够安心学习的孩子们,都是这种治疗理念的最好证明。
龚科的仁心不仅体现在灾难救援中,也贯穿于日常诊疗工作。从事心理健康工作24年来,他帮助过处于成长期困惑的学生,疏导过青春期叛逆的少年,治疗过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他都能以专业的态度和温暖的方式给予帮助。
使命传承: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坚守"战场"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无论前方是哪种'战场',他都能心无旁骛地冲锋,有了家人的支持,他心安,看着受灾群众找回了笑容,他骄傲。"这段文字生动刻画了龚科作为中年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家庭的支持是他勇往直前的后盾,而受灾群众重获心理健康则是他最大的职业动力。
2008年,龚科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22年,他在"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中荣获四川省文明办颁发的"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心理救援阵地的奉献精神。
如今,50岁的龚科依然活跃在心理卫生工作的第一线。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不仅在临床和救援中身先士卒,还通过培养年轻医生、开展学术研究,将专业经验和人文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心理工作者。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医生加入到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共同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从汶川到泸定,从慌乱到有序,从个人奉献到团队协作,龚科的职业生涯映照了中国心理救援事业的发展历程。他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在一次次灾难中为受灾群众撑起心灵的庇护所;用坚守和创新,推动着区域精神卫生服务的进步。在心理健康的守护之路上,龚科始终以心为灯,照亮他人重获心理平衡的前行之路,践行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真谛。
便民信息
龚科心身医学科门诊:
忠山院区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龚科心理咨询门诊:
康健中心院区每周三上午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卫国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