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国保渡槽引水来 家家户户插秧忙|八旬老人易凤清:泸县奇峰渡槽的守望者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24

  清澈的三溪水通过渡槽,滋润着干旱的泸县大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间,泸县奇峰镇的村民们正在忙着移栽秧苗,勾勒着“旱地变粮仓”的蓝图。

不离不弃 八旬老人仍然种粮养猪

  “80岁了,还能够下田栽秧。”易风清戴着斗篷,披着蓑衣,就出门了。卷起裤管,走下田来,拿起秧苗,和比他年轻的村民一起插秧起来。

  “下田栽秧窝对窝,过路姑娘儿莫笑我。下田栽秧水又深,我对姑娘儿是真心。”易风清随口哼出他们年轻时候的栽秧歌谣,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易凤清老人在插秧(曾佐然摄).jpg

易凤清老人在插秧1(曾佐然 摄)

  四世同堂,十口之家。今年已80岁高龄的易凤清,仍然是家族的主心骨。平时,易凤清和老伴住在宝藏街村,带着两个末末(曾孙)上学,农忙时节,白天回家,和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妇儿一起劳动,晚上回到街上居住。

  几十年来,渠水从易风清的家门口流过,灌溉着他的稻田。作为渡槽的建设者,他对种田有着更深的感情。

  “经过整治过后的水渠,三股水多了一股水。”易凤清说,他请了十多个人,换工有十多人,一天就把125挑的水田种上秧苗。

易凤清老人在插秧现场(曾佐然摄).jpg

易凤清老人在插秧现场(曾佐然摄)

  “杀了土鸡、土鹅,推了水豆花,还有腊肉。劳动中间打尖吃猪儿粑、包子、鸭蛋。这些都是传下来风俗,现在是想吃啥子就吃啥子。”易凤清给我讲起请人栽秧吃的大餐。

  “我们一家人还种植旱地几百丈,包谷种都用了30多斤。猪圈都有十个,目前有出儿母猪三头,小猪儿几十只。”易凤清说老人说起他的家务活,有些滔滔不绝。

  “自从修建了渡槽和水渠,我们年年都能满栽满插。”易凤清是干旱的受害者,也是渡槽的修建者,更是渡槽的受益者。

双手创造奇迹 夫妻俩修建胜利渡槽

  “当时,我们吃着羹羹干活路,那硬是那个一个苦。”回忆起那段日子,易凤清至今仍然感叹不已,“每天半斤米,三角钱,一个月一斤肉。评工分10分,回生产队12分,大家争做去干。”

易凤清老人在插秧1(曾佐然摄).jpg

易凤清老人(右)在插秧(曾佐然摄)

  中午,有的吃自己带的干粮,干粮差不多是冷的,他们就用开水伴着吃。有的带一点米或红薯,在农户临时的食堂蒸熟,下班了自己取来吃,菜几乎没有,很多时候都是吃豆瓣下饭。天黑了,打着火把回家。

  “全部是人工抬,拱券四个人抬。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正月十一日,青狮宣传队来慰问演出,宝丰大队都不放假。”  易凤清说。新建、保丰、新华、红旗等8个大队72个生产队的村民参加了修建渡槽,至今他还保留着2只手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藏公社当时有耕地1万多亩,虽然有龙溪河流过,但由于河的位置低,田块的位置又比较高,很难将水引上去。

  遇到天旱缺水的时候,当地群众只能用木水车抽水、依靠蓄水田囤水等土办法来引水,也只能解决少数农田用水。当时整个宝藏公社有抽水机还不到10台,有农户3600多户,抽水机每个村轮流使用,需要用水的时候,大家都要争抢,各个村的代表都为谁先用吵架,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用水需要。

易凤清老人(左二)和村民在插秧(曾佐然摄).jpg

易凤清老人(左二)和村民在插秧(曾佐然摄)

  “小旱小减产,大旱就大减产。当时粮食产量低,亩产只有500斤左右,根本不够吃。” 易凤清说。

  为了摆脱干旱之苦,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当时工地上有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等,大家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

  “铁姑娘,顶呱呱,心红手巧人人夸。”易凤清至今还能唱出当时的歌谣。他的媳妇儿都和他一起参加劳动。夫妻、父子、兄弟、兄妹一起上工地多得很。

  “我是半路出家的石匠,大锤有52斤重,两个人轮换着打三轮;运输全靠手搬肩扛,连五六百斤重的和墙石也是全靠4个石匠,沿着一级级跳板抬上去的。”易凤清介绍说,用木拱架,筑土墙或砌条石代拱架,小拱架并成大拱架;自制木索塔来起吊施工材料和设备。

  “每天早出晚归,即使流血流汗也毫无怨言,为了抢工期,离家仅2公里的杨社长都住了临时工棚。”易凤清说。

忆苦思甜 乐当渡槽的宣传官

  “当年,给我们一起战天斗地人,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易凤清说。带领我们修建渡槽的宝藏党委书记胡国清已经离开多年了。

  “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将来的幸福,努力吧,同志!”易凤清现在还记得,当年带领他们修建渡槽的泸县水电局工程师车福隆的动员讲话。

  “车工(车福隆工程师)来修建渡槽,大家充满了疑惑,缺少信心。有人说,如果完成了,我手心煎蛋给他吃。有人说,如果完成了,我拜继给他。”面对大家的疑惑,易凤清说,车工住在工地3年,和大家一起,直到工程竣工通水。

  “修建胜利渡槽,由下往上分部进行,先修建基础和拱墩,砌筑主拱,铺人行桥面,再砌腹拱和小拱,最后砌上部槽。整个过程都是采用土办法施工。”站在胜利渡槽,易凤清给我们讲述了修建胜利渡槽的过程。

通过胜利渡槽洞口观年插秧的水田(曾佐然摄).jpg

通过胜利渡槽洞口观年插秧的水田(曾佐然摄)

  “胜利渡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解决了引水问题,也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出行难题。”易凤清说。胜利渡槽下面是龙溪水,原来上面有一座石桥叫办桥,时常被溪水淹没。洪水淹没期间,绕道大概要五、六公里,1小时左右,而有了胜利渡槽只需要五六分钟。

    到了奇峰,一定要去看看胜利渡槽。远望双层渡槽凌空习架,干渠蜿蜒如龙,蔚为壮观。胜利渡槽全长275米,有大拱8跨,主拱跨度达20米,小拱81跨,最高33米。从地上望上去,真是天河!行走于桥面,头上是渡槽,只闻水声。龙溪河水穿拱桥而过,感觉像是穿越隧道一样。

  玉龙湖每年三四月春灌放水,持续半个月左右。奇峰镇大部分农田通过自流灌溉,实现满栽满插。奇峰渡槽包括大大小小的渡槽35座,华丰渡槽和胜利渡槽只是奇峰渡槽的一小段。建设规模宏大,施工难度大,至今发挥作用而被人口口相传。2019年,奇峰渡槽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奇峰渡槽成为了国保,来旅游的人多了。我就成了导游啦!”易风清如今有了新的一重身份,奇峰渡槽的宣传官。他多次上电视和报刊,讲述修建渡槽的故事。(曾佐然)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