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05
泸州市江阳区古称江阳郡,位于长、沱两江交汇处,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宋代黄庭坚有诗赞誉“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得天独厚的粮食生产禀赋和区域中心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江阳粮食储备仓容大、储量多,储备工作尤其重要。
江阳粮食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夏战酷暑、冬斗严寒,用责任和坚守筑起“大国粮仓”的坚实防线,凝炼出“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江阳粮食人精神。
一
从“四无粮仓”到储粮“七字诀”,
敬业奉献是江阳粮食人的底色
新中国成立之初,仓房条件有限,很多仓房都是由祠堂改建的木板仓,加之储粮技术落后,库存粮食只能通过翻晒和土药杀虫,粮食常遭受害虫、霉变、鼠雀等危害,损失严重。1955年4月,原粮食部在第三届全国粮食仓储工作会议上号召,学习浙江余杭县“四无粮仓”经验,即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尽管江阳区仓储条件落后,但江阳粮食人发挥艰苦奋斗的守粮精神,坚持苦干加巧干,同年江阳区蓝田粮站第一个达到“四无”标准。1958年,掀起了学习“四无粮仓”经验的高潮,全区粮仓基本实现“四无”,储粮损失大幅减少。巩固和发展“四无粮仓”经验一直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储粮工作的重点,江阳粮食人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出了“洗、刷、刮、抹、擦、堪、补”的七字诀,作为“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储粮质量。
江阳粮食人的敬业奉献,也体现在对绿色科技的不懈学习与应用上。江阳粮库保管员人均年龄在50岁左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克服了年龄劣势,不但很快掌握了电脑测温、自动通风等新型储粮技术,还带出了一批勤奋敬业的年轻保管员,实现传统经验与智能技术的历史接力。
二
推广中草药储粮技术,
勇于创新是江阳粮食人的动力源泉
20世纪70年代,磷化铝、氯化苦等储粮化学药剂开始在粮仓使用,杀死各种储粮害虫,显著减少储粮损失。但由于用药量大,防治成本高,粮食储存2~3年后品质劣变较快等问题十分突出。江阳粮库在总结各种储粮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草药在储粮害虫防治上的作用,把中草药储粮作为发展绿色储粮新技术的突破口。
经过筛选,发现苦楝子、花椒、茴香均是川南常见的中药材,气味具有刺激性,按照5:1:1混合磨粉,制成药包,可替代化学药剂实现驱虫效果。通过实验,粮堆粮温正常,基本控制在无虫状态,特别是对小型粮堆效果更好。
江阳区结合农户科学储粮小粮仓项目,开始大力向普通农户推广中草药储粮技术,连续几年向农户发放储粮中草药包,据统计每年农户储粮损失减少2%以上。中草药储粮技术的探索,一方面可以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另一方面为农户储粮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储粮驱虫剂。目前,中草药仍然是江阳区很多农户首选的粮食驱虫剂。
三
发展绿色低温储粮,
开拓进取是江阳粮食人的永续追求
进入21世纪,储粮技术进一步发展,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升储粮品质,江阳粮库决定发展低温储粮技术。2019年以来,江阳区先后筹措资金1100余万元,对江阳粮库6.75万吨仓房进行低温库改造,运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内环流控温等技术,把粮仓打造成了“智能空调房”。
江阳粮库使用低温储粮系统后,粮仓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左右,有效抑制了粮食的呼吸作用和虫霉的生长发育,提升了储粮品质,减少了虫害等保管损耗,把稻谷储藏周期从2年延长至3年。通过和常温储粮对比,发现使用低温储粮后,储存3年的稻谷脂肪酸值降低2.72,品尝评分值提高3.5,品质提升明显。低温储粮损失率从0.2%降低至0.1%以内,按照江阳粮库储存6万吨粮食计算,一个粮食储存周期,将减少储粮损失60吨,相当于120亩高标准农田一年的粮食产量。
绿色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对传统储粮技术的一次现代化升级,不仅体现在减少损耗、提升粮食质量和延长储藏周期上,还涉及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效益、保障区域稳定的社会效益、服务粮食安全的战略效益等,对江阳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江阳粮库从祠堂木板仓到标准化低温仓的历史变迁,正是中国粮食储备事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也见证了江阳粮食人“宁流千滴汗,不坏一颗粮”的爱粮守粮初心。新时代,江阳粮食人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借助信息化、科学化的手段,不断提高粮库管理水平,谱写爱粮护粮新篇章。
(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 文/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