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2-10
如果你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你是否有足部皮肤变色发凉?足部肿胀水肿?足跟皮肤干裂?脚趾感觉麻木?足部刺痛?如果有这些情况发生,那就要小心糖尿病的一大并发症——糖尿病足。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周围动脉病变基础上,足部出现感染、溃疡或组织破坏。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其患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早期预防和规范管理可降低截肢风险50%以上。
二、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2.1周围神经病变(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损)
感觉神经病变:足部痛觉、温度觉减退,无法感知外伤(如鞋子磨脚、烫伤、扎伤)。运动神经病变:足部肌肉萎缩,导致足弓塌陷、足趾变形(如锤状趾、爪形趾),增加局部压力,易形成胼胝(老茧)和溃疡。自主神经病变: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皲裂,易继发感染。
2.2下肢血管病变(缺血)
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血流减少。典型表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静息痛(夜间足部剧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足趾发紫、发黑(坏疽)。
2.3感染
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轻微伤口可能迅速恶化。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严重者可能发展为骨髓炎(骨感染)。
2.4其他危险因素
血糖控制不佳,足部畸形(如拇外翻、扁平足),既往足溃疡或截肢史,吸烟(加重血管病变),肾病(蛋白尿患者更易感染)等。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的发展通常分为几个阶段,早期发现可有效干预。
典型症状:早期:足部麻木、刺痛、烧灼感、对冷热不敏感。
中期:皮肤干燥、皲裂、趾甲增厚变形、足部畸形。
晚期:难以愈合的溃疡(常见于足底、大脚趾)、恶臭分泌物、坏疽。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2023年IWGDF糖尿病足溃疡预防指南》中提出了预防足部溃疡关键5要素:识别风险足,定期检查评估风险足,指导患者及家庭足部自我护理,日常穿合适的鞋袜,积极管理足溃疡风险因素[1]。糖尿病尤其是高危足患者在居家过程中,需要小心呵护双足。
1.每日足部检查:检查工具:用小镜子或请家人协助查看足底、趾缝。重点关注:水疱、裂口、红肿、溃疡、趾甲异常(内生、真菌感染)。
2.正确洗护方法:水温:≤37℃(用手肘或温度计测试,避免烫伤)。清洁:使用中性肥皂,轻柔清洗,避免浸泡过久(≤5分钟)。擦干:用软毛巾吸干水分,尤其注意趾缝(潮湿易滋生真菌)。保湿:涂抹尿素软膏或凡士林(避开趾缝,防止霉菌感染)。
3.科学修剪趾甲:方法:平直修剪,勿剪太短,边缘用锉刀磨圆。禁忌:不要自行修剪硬茧或鸡眼,应找专业医生处理。
4.选择合适的鞋袜:袜子:纯棉/羊毛袜,无接缝、不勒脚,每日更换。鞋子:透气、宽松(下午脚胀时试穿),鞋头宽大(避免挤压脚趾),鞋底柔软防滑,内部无突起线头。禁忌:不穿人字拖、高跟鞋、尖头鞋,禁止赤脚行走。
5.控制血糖与定期筛查:个性化血糖管理,定期检查:HbA1c < 7%、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每年检查:神经检查(10g尼龙丝试验、音叉振动觉),血管检查(踝肱指数ABI、血管超声)[2]。
6.对于已经发生足部溃疡,专科门诊随访处理未愈合或合并有以下情况者,均需要住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如:
①任何重度感染:如脓毒血症、坏死性筋膜炎;
②复杂中度感染:如慢性骨髓炎、中后足位置;
③严重肢体缺血: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坏疽;
④严重神经病变导致畸形或骨不连:如夏科氏足;
⑤存在其他严重合并症:如心衰、肾衰、呼衰或消化道出血等[3]。
五、总结
糖尿病足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措施包括:
√个性化管理血糖
√ 每日足部检查
√科学护理(正确洗脚、修剪趾甲、选合适鞋袜)
√戒烟、控制血压血脂
√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记住:一个小小的伤口,可能酿成大祸!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Guidelines on the prevention of foot ulcers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IWGDF2023 update)[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23 Jun 11:e3651.
[2]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02):92-108.
[3]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2023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02):93-102.
文丨耿康,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
审稿人丨黄炜,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内科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