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5-14
合江县福宝镇,依山而建,靠水而居,五桥相通,三水相汇,镇周青山翠叠,河岸绿竹摇风,可谓景色各异,稀奇万千。
近日,合江县文旅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成员何开明到福宝镇红岩村分水岭林区考察,歇息花妻坡。
听当地人段良友介绍,花妻坡有一处清朝时期的矿子洞(矿字土音读“广”),是古人开采矿子石烧矿子的地方,一下激起了何开明的好奇心。
一行人便决定提刀开路,探探这个“稀奇”的岩洞。没想到,这一探 有了个大发现!
矿子,是旧时川南黔北地区对石灰的俗称。花妻坡矿子洞一称矿子岩,是开采矿子石(石灰石)形成的岩洞,有两个,位于花妻坡南面平滩溪的东西两岸。溪流东岸矿子洞长100余米,有3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约50米。
洞中有一根高大的圆形石柱,是开采矿石时留以支撑岩顶的,确保采石安全。石柱右面,遗留有一大堆尚未运窑煅烧的石块。当年采石人煎錾子的水池、水缸犹在,红炉因经年已久,早已坍塌,只有形制。
石柱右面,遗留有一大堆尚未运窑煅烧的石块
古时采石人煎錾子的水池
古时采石人煎錾子的水缸和红炉遗迹
在此矿子洞左面百米许,是煅烧矿子的土窑。窑为圆形,直径约3米,深也约3米,石材砌造,保存完整。溪流西岸矿子洞长约60米,有2个洞道,最长一个洞道长约30米。洞中同样有2根支撑岩顶的高大圆形石柱。
煅烧矿子(石灰)的土窑
土窑窑门
花妻坡山庄
下周石坝老宅院
端板凳听故事咯!
说起花妻坡矿子洞的来历,老村民陈正华、郑恩春、段良友讲了一段故事:
相传,清同治年间,分水岭上,后生陈二家境贫寒,以栽培蓝靛草运到福宝场靛行售卖为生(靛行是福宝场收购和制作蓝靛的作坊)。一天,福宝乡绅肖老爷坐轿从贵州长沙回福宝经过分水岭林区后,陈二在山路上捡到一袋银子,猜测是肖老爷掉的,便跑十多里山路赶上肖老爷,将银子一钱不少归还给他。
肖老爷见陈二诚实善良,拾金不昧,便收他到肖府和自家盐号做事。陈二受人之请,忠人之事,尽心尽责把肖记盐号打理得井井有条。肖老爷将陈二视为己出,在分水岭上给他置地建房(即今上周石坝),并为他娶妻成家,让他离开肖府,回家立业。
陈二回家后,发挥自己善于栽培蓝靛草的特长,种植蓝靛草开办蓝靛厂(蓝靛为旧时广泛应用的染布原料)。制作蓝靛需要矿子(石灰)浸泡蓝靛草,陈二起初都是去贵州购买,由于山路崎岖,脚费(运费)昂贵,后来就在花妻坡平滩溪岸开办了矿子厂。之后,他利用自产矿子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蓝靛业,在周石坝、 熊家沟等地制作蓝靛(今周石坝遗存有蓝靛石湔、熊家沟遗存有蓝靛池),所产蓝靛由马帮运到福宝场,再搭乘福宝大漕河的竹筏运销江津、重庆等地。所产矿子除满足自办蓝靛厂需要以外,运福宝场售卖。发迹后,陈二又先后修建了下周石坝、陈家庄等大宅院,由其儿子分住,并补修了分水岭林区部分山路。
民国前期,进口染料逐步普及,蓝靛染料退出历史舞台,陈氏蓝靛厂和矿子厂倒闭。陈氏停止栽培蓝靛草后,将栽培蓝靛的土地换种海椒,因蓝靛土是箐沟植物腐殖土(俗称盖山土),松软肥沃,适宜海椒生长,海椒连年丰产。陈氏将海椒搭乘大漕河竹筏运销重庆,周石坝海椒远近闻名。当地民歌唱道:“好耍不过周石坝,一个海椒小碗大。下面卖拢重庆城,合江来买没走赢。”
在合江人的普遍印象中,旧时石灰来自黔北地区,至今也尚未发现合江清代产石灰的文字记载和生产遗址。分水岭花妻坡清代矿子洞的发现,是合江地区清代也有石灰产地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更为本次文旅资源普查再添“稀奇”。
下一步,合江县普查办将组织专家、外业调查人员等进行深入勘探鉴定、记录资源现状、评估资源等级。(图/文 何开明 夏灿)
(来源:合江新闻)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