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2-10
2月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式获批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日检测最大能力达360人份,将泸州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能力提升2.3倍,大大缩短了疑似病人的确诊时间,满足疫情防控工作需求,为临床抢救与治疗指明方向……
未雨绸缪,他们做好“迎战”准备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在本次疫情防控中起重要作用,是确诊的金标准。但病毒检测对人员、技术、流程、实验室条件等都有很高要求。
2020年1月中旬,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在社会上传播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部主任刘靳波教授出于职业敏感,意识到事情不简单。随即,便着手一系列事情:让3名技术骨干成立检测组,“模拟”新冠病毒检测,梳理实验环节,梳理所需物资、拟定可能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
1月23日,武汉 “封城”,一切随之而紧绷起来。 刘靳波密切跟踪事态发展,调动科室“人”和“物”进入“备战”状态:对人,抽调技术骨干补充到检测组,并设置专人负责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对物,启动实验用品采购,她挨个联系,以自己的科研经费作担保,购买标本采集管、核酸提取及检测试剂等必需品。
“1月24日,购买的最后一批试剂到货。”刘靳波储备的试剂后来全部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可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刘靳波自信地说。
2月1日,经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组紧急现场核查评估,正式批准实验室可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紧急集结,他们是“幕后英雄”
33岁的李宝林,是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组长。
1月24日,除夕,刚回到山西老家的李宝林,便接到了紧急召回电话。晚饭还没吃完,父母还没来得及抱抱第一次见面的孙女,他便又带着妻女启程回泸,一路辗转,凌晨回到了泸州。
“我是党员,是检测组组长,没啥说的,该上的时候不能退。”
“疫情发展很快,检测组不能只有3人。”
刘靳波在科室发出“招募动员”,一时报名踊跃。经慎重筛选,7人增加到检测组中,人配齐了。
“这个10人检测组,硕士、党员占了一半,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一半都是90后,有分子检测经验,全是技术骨干!”刘靳波对这支年轻的队伍十分满意,“他们说,2003年‘非典’大家都在保护‘90后’,现在就让‘90后’来守护大家吧。”
与病毒“面对面”,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经过四道门,全身防护,才能进入核酸检测实验室。
为了尽快确诊,及时开展临床救治,采取下一步防控措施,每一次检测都是在同时间赛跑。
“检测一旦开始就不能停,4个小时左右才能得出结果。每一个步骤都必须精准,精神高度集中,随时处于感染病毒的风险中,生理、心理压力都很大。”李宝林说,为保证让检测结果更精准,所有样本均采取‘双人双测’的方式,由两名分子检测人员对同一份标本分别用不同检测试剂,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 防护服、双层手套、N95口罩、严丝合缝的护目镜……每次进入实验室前都必须全副武装。“刚穿上就出一身汗,每次从实验室出来,衣服总是汗得透湿。实验时间长了,护目镜也很容易因水汽变得模糊,也不能用手擦拭,只能努力瞪大眼睛加倍专注。”
实验室24小时运转,李宝林和同事们分为两组,每组工作12小时才能休息,吃住都在医院,“尽我们的力量帮临床一线的队友们辨明方向,阻击疫情。” 现在,抗击新冠病毒“战疫”仍在持续,他们每天都在与病毒“面对面”,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是战“疫”一线的“幕后英雄”。(文/刘墨 图/简政)(来源:健康西南)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