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3-20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市中区四方块。(陈举才 摄)
最近,内江城区中心四方块折迁改建正式动工了,不久的将来,小西街将焕然一新。小西街,就是现在的天津街,老内江人还习惯称这条街叫小西街。笔者1943年底出生在这条街,到1975年成家搬走,在小西街生活达30多年,见证了这条街的变迁。
小西街清末民初为横小西街,是一条长约150米、略带弧形的商业街。而正小西街是通往叠象街(今街心花园,也称铁匠街)小西门的一条半边街,被文英街(现百货大楼门外过去都称文英街)合并,消失,横小西街就简称小西街。
近百年来,这里商贾云集、店铺密布、顾客如织、人气兴旺。特别是1934年军阀刘湘统一全川修建成渝公路后,公路经公园街、文英街、交通路新南门穿城而过,给小西街增添了繁荣,来往的游客大量增加,商号生意更火。它和南街、大西街互为犄角,形成了内江城中心四方块的大商圈。到1935年,成为专门经营绸布、百货及其配套的针线、染料等商业步行街。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县长黄希濂退店面加宽街道时,经营绸布、 百货的商号多达40多家,有邱彬如的集源百货号,肖氏兄弟的大通、大正、大伦绸布号,冷然熙、李冰庐参营的国光,肖明亮的天顺畅绸布号,张大有的荣生昌绸布号等。特别是荣生昌号的招牌,是竖写的楷书四字, 用当时进口的德国水泥做字,面上嵌瓷片,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店堂里安装了飞利浦日光灯,白天招牌醒目,晚上灯光闪烁,双门面的店堂货物充足,玻柜里绸缎排列整齐,货真量足,赢得顾客青睐。
为了行业自律、 便于协调关系,内江1935年成立了绸布公会,张大有任理事长。1945年,绸布公会还设有专门会所(在今天内江一小校门口)。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各商号老板聚在一起饮茶开会,商谈有关事宜,如批零价差、量尺的准确、社会公益事业、公会费用的摊派、街道公产庙宇的保护、整顿交易中不公的现象等。小西街水龙救火队的救火工具如消防斧、消防锯、长火钩、压挤式水枪等也存放在那儿,救火锣声一响,各店铺的青壮学徒、练习生赶紧跑来拿上工具救火。为保卫商家财产安全,防止匪患,各商号还集资建立了武装自卫队(类似现在的保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小西街的商人坐不住了,他们关心时局,知晓民族大义,纷纷起来宣传抗日。为抵制日货,绸布公会出面封存了东洋货,做到商家不卖、批发商不进、号召顾客不买,在经济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积极组织剧社上演抗日活报剧和文明戏(话剧),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面对商人们的义举,国民党县党部不但不支持,反而百般阻挠,在抵制日货中,还从中揩油捞取好处。他们不批准成立剧社,无奈之下,绸布公会出面给县党部中的特务头目行贿,才得以批准
1938年3月13日, “三·一三”剧社正式成立,先后在恵民宫(今影都)、白马镇、大洲坝、高寺塔等上演了“血战卢沟桥”“保卫大上海”等进步剧目,并募捐钱物支援前线。当时的中共内江地下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县委书记闻化鱼以个人名义参加剧社,以剧社社员身份讲评时局、宣传抗日。“三·一三”剧社成为内江第一个抗日剧社, 这是小西街商人在从商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绸布业的繁荣带动了针线、化妆品、染料店的诞生, 接近城隍庙的小西街口有专门经营美国雪花膏的廖觉成、经营丝线的“魏丝线”,专营德国染料的店铺达四五家。“阴丹士林”的美女广告张贴在店堂门口,给小西街增添了时尚。150米的街道铺设三合土路面,每天晩上,昏暗的路灯下,不时有小贩吆喝卖甘蔗脑壳:“辫啦辫啦羊角辫啦……”夏天就是叫卖南虾的声音:“有盐有味的南虾哟……”
那条街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三五成群的少年在上面拍老刀牌、 海盗牌、黄金龙的烟盒,或进行抱天鹅蛋、地鹅蛋的游戏。女娃儿在旁助威,或用铜钱加算盘珠做成的圈圈在街沿上的“海面石”上玩“修房子”的游戏。更小一些的儿童则在祖母的怀里唱儿歌:“张家儿子会写字, 李家姑娘会剪花, 大姐剪朵灵芝草,二姐剪朵牡丹花。唯有三姐不会剪,丢了剪刀纺棉花……”“王婆婆快烧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或数着天上的繁星,让大人讲述牛郎织女和银河这个古老的故事
后来,几家安装了电灯的商号在昏暗的街上显得分外抢眼。这时,附近城隍庙街口的夜市热闹起来,卤牛肉摊、凉拌免肉摊、大众传统格格火锅均支起三嘴清油亮壸(路灯), 点亮摊子周围。格格牛肚火锅散发出特有的香味,红亮的灯影牛肉、 凉拌免肉不断飘出诱人的香味。拉洋片西洋镜子的小老板吆喝着:“看扬州那儿的水、苏州那儿塔……来看哟,西洋美女东洋婆子……
邻近的茶馆,煤气灯格外刺目,讲评书的开场了。说书人李德儒惊堂木一拍,说唱:“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收拾旧刀枪。顺风吹起乌江水, 好似虞姬别霸王……”书接昨夜前章,把听书人一下子吸引住了。一时间,小西街口的热闹融入城隍庙夜市,在小西街街沿上,卖炒花生的高声叫卖,摆起花生堆堆吸引客人。在离茶馆较远的街沿上,讲圣喻的艺人搭起了高凳,拍打着鱼鼓开场了,讲的都是清末民初悲欢离合的言情故事,年幼的我混在人群中听“相因”,一旦艺人来收钱,我又跑到茶馆听评书,说评书的来收钱,我又跑去听圣喻
解放后,小西街的路更宽了、 灯更明亮了,步行商场把它和南街拉得更近了。这条街经营的商品更加丰富,服装、百货、电脑、电器应有尽有。四方块拆迁改建后,古老的小西街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来源:最内江)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