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纳溪青年黄建:乐做“竹虫”传承竹雕非遗文化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12-09

  一双轻盈的巧手,一把把细针般的平口刀、斜口刀,刀刃游离在绘好线条的毛竹筒上,一丝丝宛如绒毛的竹屑就带着浓浓的竹香飘散开来……12月8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上坝社区的“城市书房”,纳溪区37岁的省级竹雕非遗传承人黄建正全神贯注地创作表现纳溪风光的竹雕作品,每一刀都精准而有力。一个多小时后,这幅风光作品就轮廓初现。

图1:黄建在精心雕刻.jpg

黄建在精心雕刻

  而在黄建旁边的桌上,摆放着几件专供市民欣赏的竹雕作品,有的精致典雅,有的古朴厚重,无不透露出黄建的心血与智慧。在他手中,竹子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材料,而是变成了承载文化、传承历史、展现艺术的载体。他用竹刻讲述着家乡的故事,传承着竹雕非遗文化,也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诠释着对竹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图2:精雕细刻.jpg

精雕细刻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今年37岁的黄建是土生土长的纳溪人,纳溪区10万亩竹海为黄建从事竹雕提供了丰富的竹之源。“在纳溪竹雕界,我只是一名后生,我是在朱云华师父的悉心教导下坚定了我走上竹雕传承之路。”黄建说,可惜朱老师几年前因故走了,如今我更要把纳溪竹雕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图3:黄建讲解雕刻之道.jpg

黄建讲解雕刻之道

  黄建大学毕业后拜师专业从事竹雕,缘于他儿时就对竹雕匠人和竹雕作品在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记。10岁那年,他来到小学同学也是玩伴的家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后来成为自己老师的朱云华雕刻竹制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的亭台楼阁、隽永的山水笔筒,在黄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以后,他也更加爱好美术和绘画,高中毕业时他更是以艺体生身份考入了成都一所大学的动漫设计专业学习。

  2014年,黄建大学毕业在江苏工作几年间,对当地竹雕制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竹雕匠人的那份执著更是由羡慕到向往。于是,在工作三年后,黄建毅然辞职回家,拜纳溪竹雕大师朱云华为师,学习竹雕技艺,并深得朱云华老师真传,又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竹刻的细腻和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简约和时尚。他的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图4:黄建的竹雕作品.jpg

黄建的竹雕作品

  黄建的竹雕技艺之所以如此精湛,离不开他这些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追求。在他看来,竹雕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他说:“竹雕是一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艺术,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作品中。”在创作中,黄建总是先仔细观察竹子的纹理和色泽,然后根据构思进行巧妙的布局和刻画。他的刻刀在竹子上舞动,时而轻柔如丝,时而刚劲有力,每一次的刻画都仿佛是在与竹子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黄建的竹刻技艺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构图和刻画上,更在于他对竹子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他深知竹子的特性和韵味,能够在雕刻过程中充分发挥竹子的优势,使得作品既具有竹子的自然美感,又充满了艺术的气息。黄建说,一件竹雕作品问世,就是竹之涅槃,因此,选好竹就是一幅竹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竹刻品易腐、易被虫蛀,为获得干燥、无虫卵的竹根材料,必须在冬季严寒时节上山采竹,山地背阴之竹为佳。材料处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竹子截锯后,要经过高压冲洗,高温蒸煮,加老碱或石灰帮助去糖脱脂,阴干两三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淘汰,防止开裂、虫蛀,剩下表面光亮的材质才可以用于雕刻制作。

  黄建所用的竹材,除了普通圆形、椭圆形竹料之外,有时根据创作需要,也选用方型、梅花型等“异形竹”。为获得竹雕的优质原竹,黄建和竹农合作,从竹笋开始人工打造各种形状的异型竹,让“可遇而不可求”的异型竹变得“可求”。

  以刀为笔,以竹为纸。面对纳溪竹雕艺人存在“断层”,黄建正用他的执着和热爱,让竹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他已在纳溪区诗书画院开设竹雕课程,普及竹雕知识,传授竹雕技艺,并以竹雕进校园为契机,辅导青少年制作竹画、留青竹刻,零距离感受竹雕技艺。黄建说:“纳溪竹雕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不想当企业家,只想做好一名艺人,只希望能将这门传承了千年的竹雕工艺传承下去,在竹雕非遗文化在纳溪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周超文 肖光荣 文/图)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