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9-05
1935年9月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一个小镇,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未曾料到,这位男婴此生将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若干年后,他通过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成为雷达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倾注血汗参与研制的雷达,让国人振奋自豪,让祖国扬眉吐气!
他就是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
1962年2月,张光义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在他刚被选派到苏联留学时,学的原本是水利专业。后来因为国内建设的需要,张光义毅然根据祖国的需要转换专业,学习雷达的相关知识,从此和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国后的张光义被分配到中国电科14所工作,投身于国防建设急需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中。
1970年,中央领导批准了国防科委党委、空军党委向中央军委的报告,同意由14所研制大型相控阵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这一年,35岁的张光义作为我国第一套相控阵雷达系统研发的“7010工程”的总体负责人和技术领导小组组长,参加了从设计到整架调试、试飞验证的全部过程。
在冀西北熊耳山脉尽头海拔一千多米高的黄羊山,张光义和同事们顶酷暑冒严寒,按照技术要求调整好雷达上的近一万个天线单元和移相器,并同步开发调试相应的计算机控制和计算程序。
1975年9月,雷达的四分之一个试验阵面成功观察到了外太空目标。1977年,该雷达通过全站试飞鉴定。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研制相控阵雷达的先河。
黄羊山上的相控阵雷达
1983年,苏联核动力人造卫星“宇宙1402号”失控坠毁。面对可能带有核燃料的卫星残骸,张光义和团队操作7010工程的这部雷达与我国另一部远程精密跟踪雷达协同观测,成功对其陨落地点给予了准确预报,精度超过国际同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几十年以来,张光义参与指导研制的多项雷达产品均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早已荣誉满身的他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八十多岁的他本可以歇一歇,但他依然戴着一副高度眼镜,在办公桌前,在资料室里,在测试现场,忙忙碌碌,穿梭不停。当人们问到他的人生态度时,他只说了简洁明了的十二个字:“关心国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祝张光义院士生日快乐!愿您身体安康,也期待您继续带领我们为祖国雷达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泸州教育体育-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