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11
民间的红事白事、或是开展节庆文艺活动,还是地方戏剧的演出,牛皮鼓是不可或缺。牛皮鼓在打击乐中是当家的,起着掌控指挥其他乐器的作用。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皮鼓的需求逐渐减少,制鼓市场开始逐渐萎缩,能坚守牛皮鼓制作的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在大山深处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却有一名67岁的牛皮鼓制作传人李小青,他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皮鼓,如今已有50年。虽然靠皮鼓技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一年也仅有几十个牛皮鼓订单,但李小青说:“只要市场还有需求,他就会坚持下去。”
5月10日,笔者走进李小青家中,一睹李小青精湛的绷制牛皮鼓传统技艺过程。
制鼓选材有“三不”
李小青说,鼓有大鼓、腰鼓、怀鼓、二鼓、小鼓等几种。在川南一带除了批量用的大鼓、腰鼓外,二鼓都是由民间绷鼓匠用牛皮制作出来的。制牛皮鼓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制牛皮鼓是个细致活,材料有讲究,制作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然没人购买就真的消失了”。
李小青说,在制鼓材料的选择上有“三不”,即:原材料不符合要求不用,天气时令不适合不动工,心情环境不合适不制作。
牛皮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鼓身用料多是三十年以上树龄的柏木、杉木。鼓身越大,柏木、杉木要求也越粗大。
李小青说,制作伊始,先根据鼓面直径大小比例将整条木料截取成段,再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每片宽度在10至20公分之间。一般制作鼓面直径40公分的鼓身,需这样的木片20多片;直径1米的大鼓则需50多片。其后将木片逐一拼接成桶状,每片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用以完成鼓身的粘贴,再扎成圆桶。这种扎桶的方法,自古流传了下来,不用一根钉子,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风没有缝隙的鼓桶了。然后,在鼓桶里部上下各用一道楠竹圈顶住,外部相应位置也用楠竹圈箍牢,一个结实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
绷鼓需十年以上水牛皮
鼓面的制作选用的是牛皮,必须要10年以上的水牛皮。一头成年水牛,皮可包直径40公分的鼓3个,直径1米以上的鼓则要2张牛皮。制作鼓面前,先要将牛皮进行浸泡,春季三四天,冬季则五六天,直至牛皮变软、有韧性。接着,剔除皮面的牛毛与赘肉。这道工序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一项,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鼓的音质,没有多年磨练难以掌控。
牛皮处理得当后,是绷鼓面,上下两面。每面制作时,以牛皮的毛皮面为正面,裁出直径稍大于鼓面的圆形,各边角穿孔、系上拉绳。而后蒙上鼓身,置于木桩上,将牛皮上的各条拉绳向下固定于木桩上,并在木桩与鼓身之间不断嵌入木楔,拉伸牛皮。期间,人还得踩在鼓面上,以增强负载力,并调紧拉绳,助力牛皮拉直,直至轻敲鼓面,传出来的声响洪亮、均称且传得远。
接着,用木钉将牛皮固定在鼓身上,并检查鼓身是否完全平滑,鼓身在绷鼓时是否失去其准度。然后,将鼓身的铁环装好,再绷下层鼓膜。待上下两个鼓面完成后,裁去多余牛皮、打磨,鼓面上清油、鼓身上红漆。这样鼓身才会又滑又亮,鼓的制作就算完成。
传承制鼓后继有人
从事制鼓已经50年的李小青,如今对牛皮鼓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他说,制鼓是个技术活儿,程序繁琐,而且找木料、蒙皮,削木钉,每一道工序都要双手打磨,尤其需要耐心和精湛的技艺。“这些年,农村耕地都被农机取代,老耕牛越来越少,制鼓这一传统行当面临生存考验。”李小青感叹地说,虽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制鼓这一技艺了,可他的儿子李世多爱上了制牛皮鼓技艺,如今历经十多年的学习,已经能熟练制作各类大小牛皮鼓了。
“我家的牛皮鼓制作技艺已传承了上百年,现在儿子能娴熟制作牛皮鼓,对我而言也算后继有人了,我也放心了,不用担心制鼓这个老手艺失传了。”李小青不无欣慰地说。(周超文 文良旭)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