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12-18
今年,纳溪区在2镇7村实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项目,探索农户增收、试点村协同发展、获得持久资金动力来源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发展之路。
“三茶”统筹发展:探索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
试点区域茶树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如何避免出现一些地区的茶叶产能过剩,导致农户收益减少的问题?
对此,试点区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以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科技赋力,探索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预计试点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
在茶文化中,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曾见于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宋代名茶》中有“纳溪梅岭茶”曾为贡茶的记载等茶史渊源,有大型历史文化实景演出——穿越千年的茶文化故事,每年固定节目——举办亮成果强合作的“中国·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纳溪特早茶推介投资说明会”,特早茶主题展馆——纳溪特早茶博物馆,“茶廉”文化教育示范点,有茶酒庄园、山茶后屋等板块组成的茶韵酒香·幸福里,做到了“有保护、有传承、有弘扬”,丰富了茶产业的文化底蕴,有为有力有效地推进茶文旅一体化。
游客在梅岭茶叶主题公园游玩
在茶产业中,补链延链强链,按照“2个育苗基地+16万亩生态茶园+2个鲜叶干茶交易市场+42个茶叶加工厂+45个茶叶实体店网店”布局,形成“良繁供种—种植管护—原料交易—生产加工—干茶销售—电商服务”产业链条,打造集加工、精制、贸易、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推动“特长生”变为“全优生”。
作为茶产业技术链条上游的重要一环,茶树新品种选育曾存在短板。大渡口镇凤凰湖村2万亩茶叶基地,需要3000万株茶苗,以前到外地雅安采购茶苗,0.3元一株。对此,该村补齐产业链“前端”短板,建设了育苗基地、七彩母本茶园。现每株茶苗降为0.2元,做到“随要随供”。
在茶科技上,试点区域在新质生产力上着力,运用数字技术在茶叶生产等环节数字化转型,让2000亩的茶园变为数字茶园,实现网络管理全园覆盖、茶园生产全程监控。通过监测茶园环境指标、茶树生长指标,精确控制灌溉、施肥、防治等环节,提高了茶园现代化管护水平,保障了鲜叶的优质高产。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2万亩茶园的凤凰湖村,探索了茶园林间兼作套种茅叶山桐子的模式,既解决了四川泓马公司发展2万亩茅叶山桐子无地可种的问题,又可增加该村村民的收入。目前,已种植2000亩,预计亩收入增加5000元。
实施“以大带小”:探索试点村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试点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归根到底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对此,试点区域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思路,重点以茶、酒、旅游为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旅游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破解了“小村”“弱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思路少、产业实施难等问题。
大村带小村,同唱“一台戏”。四川省4个“六合一”村,纳溪区有两个,即试点区域的梅岭村、凤凰湖村。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一起发展的思路,试点区域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依托拥有6万亩标准茶园的纳溪区第一大村梅岭村,依托“纳溪特早茶”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以茶叶产业为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成优势。与此相应,试点区域整合茶产业资源,将现有茶叶专合社、茶叶加工厂、家庭作坊形成联合体,变“各自为战”为“集群作战”,吸引了大量的采购商入住梅岭茶叶鲜叶交易市场,收购村民鲜叶价格比过去提高了10%。
现试点区域4个村新发展茶树1万亩,预计增收5000万元。
互补促发展,一起当“股东”。以前7个村“单打独斗”,村级集体经济面临体量小、分布散、能力弱等困难。试点后,优化了产业结构,现在是一个村子搞产业、其他村集体一起当“股东”互融互惠,有效破解了单个村经济实力弱、资源要素禀赋差、项目建设实施难等问题。
树立试点区域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联动位于护国镇新屋基村的“国家非遗”护国醋和位于梅岭村全土石木结构的四合院碉楼——刘氏庄园,集茶园风情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凤岭茶庄,位于大渡口镇凤凰湖村的中国特早茶博物馆、凤凰湖景区和位于明强村的龙洄酒庄,以及位于民生村的茶韵酒香·幸福里等,构建以“茶”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体验大环线,通过茶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特早茶博物馆
作为连获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梅岭茶叶主题公园旅游线路”,游客增多。而该村接待就餐能力为1500人,超过的人数就安排在龙沟、凤凰湖等村。与其他试点村的茶旅融合不同,民生村的茶韵酒香·幸福里突出茶文酒旅融合,融入了时尚、国潮等创新元素,其民宿上印有茶酒有关的诗歌、对联等,营造茶酒飘香,云上仙境的诗意场景,让游客品读文化,品味人生,品评美好。
一起当“股东”让7个村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茶旅收入超9亿元。
协同发展还体现茶产业的错位互补发展上,梅岭村、凤凰湖村每年采摘“明前茶”,需要采茶工人1万名,5个小村提供了三四千名劳动力,既解决了大村采茶用工问题,又让小村村民增收;按照“分散粗制、集中精制”理念,小村粗加工茶叶,大村精加工茶叶,都在发展产业中受益。
强与强联合,产业链添翼。通过梅岭与凤凰湖两大村牵手,解决了茶产业规模增大带来的销售问题。
鉴于凤凰湖村有毗邻宜—泸—渝高速公路出口、茶旅融合、茶酒融合等优势,已有36家茶企签约入驻地处凤凰湖村的中国特早茶城。由于该市场辐射川滇黔渝接合部,试点村的干茶在此销售,而鲜叶在梅岭村销售。
社会投资为主:探索获得持久资金动力来源的长效机制
截至今年11月,试点区域对公共配套服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6亿元,做到了“农民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
中国特早茶城
由于试点项目建设投入大,如果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势必造成相当压力,甚至难以为继。试点区域改变以往由政府为主体投资、市场参与建设的做法,试点项目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主导推动,探索了“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产业链+以奖代补+农户少量投入加投工投劳”的市场运作模式,通过发挥政府投资激励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支农惠农的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获得了持久资金动力来源,提高了试点项目资金利用效率。
盘活闲置资产,变存量为增量。泸州护国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陈醋一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6亩,计划总投资2.57亿元。由于其老厂位于试点区域新屋基村,加之周边有闲置的村小,可满足其用地要求,吸引了该企业落户。
打造产业链条,变微量为份量。四川瀚源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驻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改建茶园,引进抹茶红茶加工生产线,缘于凤凰湖村打造了产业链条,商贸、旅游资源的叠加,可为茶企带来发展的契机。
示范带动增收,变少量为力量。试点区域40多个家庭作坊收购鲜叶、加工干茶,示范带动了5000多户农户增收。
以奖代补引导,变变量为大量。梅岭村改变过去政府包办的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引导试点区域内相对集中的农户户内自行改造,对户外庭院适当补助,吸引了1000户农户改造庭院,目前已完成600余户。
投工投劳参与,变尽量为能量。对于缺资农户,民生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经过村民表决同意后,采取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代替资金投入。如到农户家的“入户路”,只要农户投工投劳平整了老路基,村上就可出资为其硬化。
采取上述措施后,变干部演“独角戏”为全民“大合唱”,大家共同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
(来源:泸州市纳溪区农业农村局)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