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2-24
21日晚上8点过,两天没回家的尹燕,打开家门,屋里漆黑。“又在加班。”尹燕自言自语。自从一个月前把3岁多的双胞胎儿子送回犍为老家,她和老公蔡金桦过起“若即若离”的生活。
蔡金桦是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与免疫规划科的工作人员,尹燕则是龙马潭区疾控的工作人员。这对90后的党员夫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人干起同样的活: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如果说,“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关口”,那么,“流调”人员蔡金桦、尹燕都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
“战友”夫妻奔赴各自的战场
“工作6年多,虽然一直在疾控中心,从来没有如此忙碌过。”蔡金桦的确很忙。1月20日晚,他和尹燕带着双胞胎儿子,回犍为老家过年。21日上午,蔡金桦接到通知:“取消休假,立刻上班。”21日中午,蔡金桦回泸返岗。尹燕也随后回泸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3日晚,泸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出咽拭子样本核酸结果阳性。蔡金桦和同事们开始了流调征程,连夜赶往叙永现场。
叙永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是我市的首例。蔡金桦和同事们在患者接诊的医院等多处开展流调,问讯数十人,一直工作到凌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调要求覆盖到病人暴露后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接触的方式和程度。例如:有没有与病例在一米内?有没有打喷嚏、咳嗽?有没有带口罩?是两个人都带了还是只有一个人带等等,内容多且繁杂。我们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蔡金桦说,要摸清楚一名病例过去一段时间去过哪、跟谁接触过等信息并不容易,流调队员要顺着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发现可能的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尹燕的忙碌,只比蔡金桦晚一天。1月24日凌晨,龙马潭区首例患者确诊,尹燕也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工作。两人的单位不同,在各自的战场,却经常遇到相同的问题:调查对象不理解,要一边查询,还要一边说服解释,甚或做一些相关的心理疏导;有时调查对象不配合,还会故意隐瞒信息或谎报信息,流调队员还要花很多时间想方设法多渠道多方向去证实其真伪……如何破解,成为他们聊天的日常。
战场“偶遇” 他们一起“抽丝剥茧”
“这一个月,每天都像打仗一样,过得好快。我们在一起才吃过三四顿饭吧,还包括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的泡面。”蔡金桦和尹燕的办公室都在龙马潭区,尹燕经常加班,大晚上也不方便回家,有时一连几天都不回家。蔡金桦也经常加班,熬了好几个通宵。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两人的节奏完全不同步。
两人战场上“偶遇”过两次。一次是2月3日,尹燕生日那天。蔡金桦加班回家,已经是3日凌晨四点过,他悄悄给尹燕发了条信息:没有鲜花和蛋糕的生日,同样快乐。尹燕早上出门才看见短信,回头给他一个微笑。“那天上午,他随市疾控中心领导到我们单位指导。我们在办公室碰了一面,我又到现场去流调了。想想,这样特别的生日礼物,也很有意思。”尹燕说,这段时间大家太忙了,坐下来歇歇,话都不想多说。
第二次见面,是2月18日,杨某某的核酸检测阳性。蔡金桦和尹燕相继到达泸州市妇幼保健院,他们分两组进行流调。“我和同事主要负责杨某某夫妻、医院等调查,尹燕和同事负责杨某某的儿子以及外围调查。”两人在医院门口碰面,尹燕特意给他整理了防护服。
这并不是蔡金桦第一次全副武装:N95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再穿上一层薄薄的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套上鞋套,戴上防护面罩,戴上两层橡皮手套,一双塞到防护服的里面,另一双则要套在防护服的袖子外面……但杨某某已经确诊,咳嗽比较严重,尹燕明白,此时的流调环境感染风险更大。
穿上防护服的尹燕也并不轻松,口罩上的鼻夹,夹得鼻子疼,呼吸困难,雾气很快蒙住了护目镜,遮住了视线,变成了水珠,在封闭的护目镜中游走……
这次流调,从18日持续到19日,两人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并肩作战。他们和同事们一起,调查了几十人,通过采取抽丝剥茧式的调查方式,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相连的传染链条,分析可能波及的区域,界定密切接触者有潜在感染风险,追踪密切接触者。最终,杨某某的密切接触者儿子被确诊。
战疫结束 他们再与儿子们相聚
流调就是与病毒“赛跑”。疫情传播没有下班时间,随时随地可能有下一个感染者。而每一个感染者背后都潜藏着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有感染风险的密切接触者,容不得半点耽搁!蔡金桦说,他们早已习惯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和一双儿子分开一个多月了,蔡金桦和尹燕甚至做不到每天和儿子视频。“儿子本来就腼腆,与我们分开这么长时间,打电话都有些生疏。”每次与父母通话,蔡金桦尽量不提工作的事,在流调的最前沿,风险无处不在,他也怕父母担心。
等这场疫情过去了,蔡金桦和尹燕决定一起回去把儿子们接回来。而眼下,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守住战场,守在阵地,根本没有时间去儿女情长。(来源:泸州发布)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