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5-14
悠悠沱江水、蜿蜒向南流。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江水,孕育出两岸绚丽多彩的“水运文化”“码头文化”。其中,沱江自贡境内最后一个水运码头——富顺长滩,更沉淀出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和传统技艺,尤以久负盛名的打铁花为代表。今年,长滩镇党委、政府结合富顺创建“四川旅游名县”行动,决定恢复和传承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这朵“红火之花”在沱江之畔永开不败。
惊艳:
火红铁水“砸”出火树银花
4月29日晚8点,在长滩镇中坝文化广场举行的“万氏打铁花”表演,让这座沱江之畔的古镇再现“历史的天空”。
“啪”——广场中央,一个身材壮硕的年轻人,双手舞动铁勺,把一小坨刚从炼铁炉里舀出的火红铁水抛向空中。随即,另一个汉子挥舞起铁质拍子,犹如打网球般,“砰”地击打在距离地面还有1.5米左右的铁水坨上,刹那间,铁水坨“轰”地炸裂成成千上万颗微小铁水珠,银蛇般拖着长长火焰,窜向四面八方,瞬间在夜空中幻化成一朵直径三十多米的巨型火树银花。随着年轻人和汉子甩动铁水坨、击打速度地加快,夜幕下、江面上,接二连三地绽放出一朵朵耀人眼目的铁水“烟花”。
“哇噻,太惊艳了!”“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铁花。”“不愧是非遗技艺”……随着一朵朵火树银花腾空而起,在广场观赏的四五百名观众中不断爆发出各种惊呼声、叫好声。21岁的游客李佳告诉记者,他听说过长滩有打铁花的历史,“亲眼所见,确实名不虚传”。61岁的老长滩人张先明说:“十多二十年没看到过打铁花了。”
讲述:
长滩打铁花起源于300多年前
5月9日下午,记者随长滩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来到该镇西街万氏水铁花第十二代传人万宗伦的家门口看到,一个穿着背心、短裤的硕壮年轻小伙子坐在街边铁椅子上,摆弄着铁钳、铁勺之类的物件,“他就是那天晚上甩铁水的万永杰,”工作人员介绍道,“也是万氏打铁花第十三代传人。”
消除了刚见面时的紧张,万永杰给记者讲述了万氏打铁花的历史。据万永杰介绍,他们万氏家族原属于清汉八旗中绿旗的一支,“父亲说,我的高祖是清朝军队里专门铸造刀枪剑戟的匠人(铁匠),”万永杰说,“高祖在劳作之余,为丰富军队的业余生活,发明了一种用高温铁水击打成花的技艺。”他说,“由于这种铁花比起烟花爆竹来,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因此得到了士兵们的追捧。”
万永杰介绍,清康熙年间,万氏家族随军南迁四川,他们那一宗族来到沱江边的长滩镇,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并逐渐把打铁花的技艺发扬光大。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到现在,长滩打铁花技艺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并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最初的纯娱乐,到祈祷风调雨顺,再到年关时节的美好祝愿,长滩铁花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欢乐、喜庆、祥和、火热、奔放等更多内涵,是年节或者重大活动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表达过上红红火火美好日子心愿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据不少老长滩人回忆,以前每年的元宵节,万永杰的父亲万宗伦都要表演打铁花,“看的人多得不得了,热闹得很。”遗憾的是,自从万宗伦10多年前患病后,这项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传统技艺就销声匿迹了,直到4月29日晚上万永杰的再次表演,又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独具长滩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的美好记忆。
保护:
擦亮打铁花“非遗”金字招牌
位于富顺县东南面的长滩镇,是沱江自贡境内段最后一个“水码头”。在“以水为路”的年代,长滩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商贾名仕,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各种文化和技艺,其中“具有磁石般吸客效应”的打铁花,成为古镇的“金字招牌”,一直传承到万宗伦手里。不过,由于万宗伦患病,这块“金字招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今年,长滩镇党委政府结合富顺县打造“四川旅游名县”的重要机遇,把恢复性抢救“打水铁花”这一“非遗”传统技艺融入到镇“三大旅游品牌”之中,以期将其打造成古镇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记者从长滩镇《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传统技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中了解到,目前,全川范围内,打铁花这个“非遗”传人仅有两个,万宗伦是其中之一,“传人的稀缺,有可能导致这项‘非遗’传统技艺的最终消失。因此,恢复和传承是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的必须。”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认为,“另外,打铁花还可以调控击打方向,比烟花更刺激、在空旷地带表演安全可靠,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等特点。”
“恢复性抢救打铁花,并非一帆风顺。”镇文化站一位老同志告诉记者。万宗伦患病后,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儿子万永杰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挣钱,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镇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先后11次登门拜访万家,以真心、真诚打动万家父子,万宗伦最终同意把这个技艺传授给儿子。”至此,31岁的万永杰正式成为长滩“打铁花”第十三代传人。据工作人员介绍,为切实解决万家困难,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不但自掏腰包给予帮助,还要求相关部门按政策对万家进行扶持,更由工作人员先行垫付用于购买冶炼铁水的焦炭、护目镜等资金。
创新:
赋予“打铁花”更多新内容
史载,我国民间流传的打铁花,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与采矿炼铁业和中华冶炼史同步兴起。长滩“打铁花”技艺兴于清康熙年间,通过万氏家族300多年、十三代人的传承与改良,技法由最初单一的抛洒发展到现今的抛击、撞击等,花型也由“天女散花”增加到“火树银花”“满天星辰”“菊花盛开”等,互动人数可两人、可多人,表演更具刺激性、观赏性、互动性。
“要想打出造型不同的铁花,就必须要用不同的工具。”万永杰说。采访中,记者看到,仅舀铁水的铁勺就有七八种:长的1米多,短的二三十厘米,龙鼓(勺子)大的犹如茶缸,小的似指拇,“不同龙鼓舀的铁水量不一样,击打出的铁花也就大小不一样。”他介绍说,“除此以外,所需工具还有炼铁炉、鼓风机、焦炭以及防护服、护目镜等。”万永杰告诉记者,打铁花最重要的是控制铁水温度,“温度过高,舀起的铁水容易跑冒滴漏,直接影响铁花大小;温度过低,铁水击打不散,影响铁花成型,”他说,“铁水最佳温度是1600度左右,这样打出来的铁花最好看。”他还告诉记者,“要打出漂亮异常的铁花,对击打人的反应力、眼力、臂力、角度、方向等的要求都非常高。”
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万永杰成为“打铁花”第十三代传人后,学习非常刻苦,“从工具的修复、制造,到铁水熔炉的生火、加炭,再到加铁等工序,反复操练。遇到困难和问题,他就用手机拍上视频,请教病榻上的父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亲的精心指点下,万永杰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治炼出了适合于打铁花的合格铁水。
“4月29日晚上,万永杰的首次恢复性表演,获得成功。”工作人员说,“这表明长滩‘打铁花’这一‘非遗’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来源:自贡网)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