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1-23
□ 冰春
泸州多胜景,亦多名优特产,更是探寻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藏之地。初冬时节,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省作协和四川文学杂志社承办的2023年“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活动,选择了泸州,让作家们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实地体验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口、朱德棉花坡战役战壕、护国战争陈列馆等红色文化,以及尧坝古镇、神臂城等人文古迹,而长江生态文明和泸州人民尚“仁”中蕴含着的蓬勃向上的精神,更带给了泸州行文学采风创作活动的作家们阵阵惊喜。让我欣喜的,是慕名已久,终于得以零距离接触的梅岭那些春天的芽儿。
位于长江之滨,永宁河畔的纳溪区,有两地因护国讨袁战争而易名:
其一为时任护国军支队长(团长)的朱德一战成名、以不足7000之众击溃袁世凯北洋军10万之师而挽狂澜于既倒的棉花坡战役。棉花坡大捷,朱德赢得了“勇猛善战,忠贞不渝”的声誉,蔡锷将军提升其为第三混成旅旅长,后驻节泸州,于泸城建树颇多,民众刻石碑“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等称赞其人品功绩。彼时,棉花坡还不叫棉花坡,因地形似莲花而得名莲花坡,不知何故,护国军在战报中称“棉花坡战役”,此名一直称谓至今。护国战争博物馆就矗立于护国军棉花坡战役指挥部旧址——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陶家大院内,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四川党员教育培训第二批网上展馆……是一座集川南民居、红色文化、人文历史于一体,弘扬“护国”精神,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护国战争为主题的革命类博物馆,成为捍卫共和、推翻“洪宪”帝制的铁血风景线。
另一处易名的则为叙蓬溪,因护国军第一路军总司令蔡锷率军由滇入川,在叙蓬溪永宁河畔的大州驿设司令部,一日泛舟永宁河,将一处岩石命名为“护国岩”,并撰题诗文述事纪念。护国岩题刻至今仍屹立在永宁河畔。1929年为纪念护国讨袁运动,直接将叙蓬溪改为了护国镇,从此,这座距离纳溪城区南35公里、以盛产水稻、茶叶、柚子、中药材、生猪、陈醋等农副产品的川滇黔水陆码头要冲的集镇,名声大噪,有“小泸州”之称。而我们要造访的梅岭,即为该镇纳溪特早茶的核心种植区。
从护国战争博物馆出发,来到梅岭,但见丘峦起伏,茶山绵延,满眼青绿。穿行在山间小道,感受着万亩茶园的氤氲,仿佛看见当年护国之精神,正在梅岭生发春天的芽儿,给人们带来开满阳光的生活和芬芳。
梅岭村是护国镇也是纳溪区第一大行政村,属深丘浅丘相接的丘陵地貌,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极宜特早茶的生长。由6个行政村69个社整村整社合并而成,幅员面积46.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842户11326人。已有标准茶园5万余亩,90%的村民吃上了“茶叶饭”,可谓因茶致富。梅岭产茶的历史极早,唐代陆羽《茶经》有“泸州产茶”的记载,宋代《茶叶通史》和黄庭坚《煎茶记》中有“泸州纳溪梅岭茶”之句,并列为贡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早、鲜、香为主要特点的梅岭茶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村民致富念想的“茶经”,走进小康社会之路的“茶道”。
特早茶基地绿意盎然、风景如画(廖胜春 摄)
置身于绵延起伏的茶山,所见是苍翠、碧绿、鹅黄和寒风中怒放的洁白茶花。“这片是乌牛早。那边是黄金芽……”陪同参观的胡学丰先生一路介绍着茶树的品种特点,乌牛早、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中黄2号、奶白茶、黄金芽……听得让人兴味盎然,满口生津。然而,过去梅岭特早茶因规模小,销售不畅,一直未成”大气“。胡学丰介绍,后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引进优良品种,反复“科研”培育更加优质的上述品种进行推广,加大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行种茶补贴,培训现代化种植采摘技术,鼓励村民开荒种茶等多项政策措施并举,才有了今天的产业集成优势。
游客在特早茶种植基地采摘茶叶(廖胜春 摄)
通过产业链上建党委,集体经济促增收,人才队伍共发展,基层治理聚民心等党建引导发展,梅岭村去年茶叶产值超10亿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将达到400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因为集群化的特早茶的缘故,梅岭村先后被评为“2019年中国美丽茶园”“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据悉,梅岭村下一步将多渠道壮大集体经济,争创“全省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村”,力争至2025年整个茶园高标准换代,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5亿元,村集体公司经营性收入1200万元,带动村民更多的增收。
对梅岭的造访虽短暂,但这里极具韵味的茶文化、护国红色文化、“刘氏庄园”雕镂文化……已然浸淫身心。在由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手书石刻“二月茶”碑亭——二月亭前极目远眺,漫山遍野的茶林,正生发着春天的芽儿,生发着新的希望和美丽。梅岭,一座因纳溪特早茶而生的新村,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卷,令人赞叹。
本文作者:冰春
(完)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