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7-22
01
最终90%以上的职工都投票同意了
讲述人:
医院原院长王明杰教授(1998.1-2002.5)
★建院初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医院的院区与住院部只能选址忠山狭小一角,前面是附院,后面是学校,我们困在中间动弹不得。随着时代的前进,院中办院的困境成了阻碍医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忠山院区
上世纪末,医院党政班子认真分析泸州市医疗机构分布状况与城市发展前景,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论证,统一了思想认识,确定了向城北寻求发展的改革思路,得到了学院党委和省中医管理局的肯定。正好2000年,泸州市制定了加快城北新区发展的建设规划,并在城北新区建设蓝图中规划了一块40亩的医院用地。从市里相关人士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班子决定全力以赴争取这块地。我和刘平书记连夜向学院领导做了口头和书面报告,申请去城北建新院区。拿到批复后第二天便向泸州市国土局递交了正式申请。由于我们是第一家申请用地的医院,而且有泸州医学院领导明确支持,所以很快得到市里批复同意征地,并按22万一亩的优惠价购买土地,一月内全额付清。
从市政府回来后,班子立即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开会商量购地事宜。按市政府定下来的价格,40亩地需要资金880万元。财务科长说通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勤俭办院,医院积累的资金可以全额支付,不至于影响医院工作正常运行,只是买了地之后所剩无几,需要过紧日子,今后修建必须依靠贷款才行。经过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机会难得,不容错过,办公会决定如期付款购地。考虑到事关重大,应当告知医院职工,于是在院周会上公布了城北征地建新院区的计划并广泛征求意见。没想到不少人持怀疑和反对态度,认为买地用尽了医院资金,按照当时医院的业务收入能力,根本无力修建新院。第一次民意测验投票结果,支持征地者不到半数。
城北院区
针对这种情况,班子研究认为,群众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机会稍纵即逝,应当让员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当前的困难,轻言放弃。于是组织开展了一场医院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反复给大家做工作,放眼未来,解放思想,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会。我同刘平书记在《泸州医学院报》上发表了“跨过沱江谋发展,走出忠山天地宽”的署名文章,分析了医院面临的困境与机遇,阐述了去城北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医院又分批安排职能部门负责人与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到城北现场实地考察,一些职工也跟着前去参观。当时医院规划地址是一块山坡,地处城北新区最高处,北面、西面还是一片荒芜农田,但距建设中的学校新校区只有1公里左右,南面的墨香苑、金诺小区已动工修建,南光路、香林路南段基本成形,春晖路挖出了一小段路基,供电局正在附近安装变压器,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让人很受鼓舞。
城北院区
回到医院后,我们又抓紧给职工做思想工作,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解答各种疑问。一个月后再次组织民意测验时,最终90%以上的职工都投票同意了。到约定付款时间,我才放心签字全额支付880万元购地款,在城北新区拿到了40亩珍贵的土地。后来下一届班子又将旁边联通放弃的24亩规划土地买了过来,这就有了一共64亩城北院区用地,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背着铺盖卷住在医院
讲述人:医院原院长杨思进教授(2008.11-2020.8)01
“新院建设调规调概,这条路异常艰难”
1987年,当时医院只有0.9万平米。后来为了医院的发展,医院打算在城北购地建院。在肖院长任职期间,城北规划了7万多平米、一栋大楼(一期工程18层)、600多张床位,当时已经打了地基,但是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又正逢班子换届,新班子接手后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集资、融资、购买地方债券等方式筹款,协同全院职工的攻坚克难,工程建设终于得以复苏。
城北新院建设前的地貌
城北新院第一住院大楼封顶
在一期工程建设中,我们领导班子思前想后,一致认为一方面医院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的关键部位,另一方面医院作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几百张床位远远不够,这样的规模在省内的影响甚微,更何况国内,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毅然申请调规调概。我深知这条路将走得非常艰难,但是全体领导班子不畏艰难,挨着一个一个去找泸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通过反复汇报、协调,相关部门最终同意了调规调概,增加容积率,才有了现在24层的第二住院大楼和29层的第三住院大楼。
“等级医院创建,背着铺盖卷到医院住”
2005年,我刚任医院业务副院长。当时“三乙”复评专家给了两个月的时间,要求我们限期整改。医院领导班子就号召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记得当时很多职工包括我都背起铺盖卷到办公室住,希望积极整改医院建设中不足的地方。在全体职工和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终不负众望,医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三乙”复审。
通过“三乙”复审后,我马上提出创“三甲”。在那个时候,大家还觉得“三乙”才刚刚通过,还想创三甲?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但我想有了“三乙”的基础,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当时正好是城北新院即将开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三甲”的创建,专门成立了创“三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进度表,将创建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全院上下都行动起来了。还记得2010年7月24日城北新院门急诊开诊,开诊不到一个月,8月16日,就迎来了“三甲”评审,在严格的管理制度把控和任务细分下,医院不负众望,顺利通过“三甲”创建。“三甲”创建成功后,全院职工士气高涨。到2012年5月,四川省把我们作为唯一一家试评单位参与到国家“三甲”的评审中,医院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与此同时,省上的领导提出全省的医院要向我们医院学习。
“建设新院的同时,想法设法引进人才”
搬到城北新院初期,医院只有两三百人,大家都质疑我们修这么多楼,人哪里来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考量过并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建设医院的同时,兼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医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医师和护士规培,安排了各种培训;另一方面,秉承“不拘一格聚人才”和爱才、惜才的理念,把目光瞄准硕博士人才和专兼职教授。但医院刚刚搬到城北,各方面条件有限,底子薄、基础差,很多人比起我们更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去工作。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支持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在通过找本人做工作、找家人做工作,甚至多次登门拜访,还是有很多人被我们感动了,最终选择了我们医院。包括后来聘任的一些高层次人才,比如李兆申院士、顾东风院士等,泸州市及学校领导都带着我们多次拜访,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引进了不少人才,为医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春节加班加点,准备项目申报材料”
从国家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再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等,这些平台的建设都离不开全院职工的努力,尤其是一些关键部门,大家日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我印象很深的是2017、2018年的这两个春节,医院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家放弃春节休假时间,改材料、做PPT、做评审资料,连着好几天一直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在这两个春节期间,大家把医院当成自己家,为此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和心血。正是因为全院职工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医院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