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6-04
□ 黄自怀
初识李扬增先生,是在县作协的一次活动上。其时先生已八十高龄,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宛若青壮年态。此前虽少有谋面,更无深入交流,但对先生平凡而曲折的一生甚是钦佩。近日,先生相赠一册新作《十岁当家》,倍感荣幸。手捧散发着墨香的书卷,敬仰之情倍增。
那“百姓故事”里演绎着的自己与他人的故事,平凡中见精神;那“锦绣中华”里记录着先生涉足名山大川的独特感受,讴歌着伟大中华的锦绣山河。先生“情系教育”彰显着先生退休前后钟情教育事业的赤诚情怀;“稀龄学韵”更展示了先生晚年学习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特别是那题曰《志贯终生》的三首七律,读之更令人欣然振奋,激情澎湃。
(一)少年立志
少年十岁当家早,重担压肩敢不勤。
叫卖挑抬风里走,油盐柴米雾中寻。
搞宣传进文工队,读艺校投绘画厅。
多谢老天圆我梦,公文一纸作园丁。
“少年十岁当家早,重担压肩敢不勤”,首联总起,概括了先生十岁就面临挑起家庭生活重担的现实,几多人生的无奈和不屈的傲骨,全在这“重担压肩敢不勤”的反问之中。就是这一句反问,将先生不屈服于生活、不屈于命运而敢于挑战、敢于奋斗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用陈述的语气来表达,则意蕴尽失也,可见先生对生活的品味和对人生的感悟都是那样的恰如其分。“叫卖挑抬风里走,油盐柴米雾中寻”,颔联承接,叙述“当家”与“重担”的具体内涵。“叫卖挑抬”为的就是“油盐柴米”。在那生活维艰的日子里,“风里走”“雾中寻”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正因为有了这段“十岁当家”的经历,先生的人生才显得更加厚重。
“搞宣传进文工队,读艺校投绘画厅”,起承转合中的这一“转”,也是先生人生的转折。先生自幼聪颖能干,且多才多艺,在那个时代确实不可多得。特别是文艺性的人才,更显珍贵,先生正是凭着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实现了靠“叫卖挑抬”而维持生计到靠一技之长奉献社会的人生嬗变。作为一名只有十多岁的“娃娃”,先生比许多同龄人“早熟”,过早扛起的那份责任,让先生不甘于简单的“油盐柴米”,更不甘于“风里走”“雾中寻”的奔波劳碌。在当时的乡村,特别缺乏的当数教师了,但凡有点文化的,都被列入“代课”试用,有的虽能胜任,但又因其他因素放弃。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十八岁时,便被政府安排为“民办教师”,开启了“园丁”生涯。于是,先生带着无限的感激走上了培桃育李的大道,“多谢老天圆我梦,公文一纸作园”实现了少年立志的圆满之“合”。
(二)中年壮志
誓作名师入杏坛,甘随学子共黉阊。
挑灯夜读图书馆,吹哨晨操运动场。
育李城关当伯乐,培桃先市做春蚕。
人生价值缘何在,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朝入杏坛,一世教育人。先生步入杏坛,没有像某些同志那样“昏了头脑”,认为有了“饭碗”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首联“誓作名师入杏坛,甘随学子共黉阊”,开启了先生的另一种生活境界。“誓作名师”道出了先生在平凡岗位上决心作出非凡业绩的“鸿鹄之志”,这正是先生后来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人的一生当怎样度过,关键取决于思想动力。于是,不甘寂寞的先生向着“名师”的目标前行。“挑灯夜读图书馆,吹哨晨操运动场”,颔联是先生在“名师”奋进路上日常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挑灯夜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吹哨晨操”锻炼自己的强健体魄,促进全校师生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先生对待学生就如春蚕一样,不断吐丝结茧,为的就是“满园芬芳”。无论是在先市还是在城关,先生都是那样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茬茬新苗。在担任领导干部后,先生除了搞好具体的教学工作外,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知人善用。颈联“育李城关当伯乐,培桃先市做春蚕”正是先生关注教师和学生成长的真情演绎。数十年杏坛春秋,数十载风雨兼程,先生为何能做到乐此不疲?尾联“人生价值缘何在,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设问回答得无比铿锵。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见仁见智,而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答语是其数十年教坛生涯的高度概括。
(三)老年续志
解甲归田已赋闲,不疲充实记心间。
应邀研究诗书画,受聘关心青少年。
岁岁寻机游世界,周周把盏会神仙。
暮年不暮腰胸挺,多读经文把寿添。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先生把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意境上作了相对的演绎,使原本消沉失落的基调瞬间有了朝气,有了激情。李扬增先生正具有朱自清先生的朝气与激情。德国哲学家康德云:“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这老年人的“夜曲”,可以是幽静湖畔的几声笛韵,可以是林间松下的几声蝉鸣,可以是邀伴携孙的一路嬉闹,可以是棋牌桌上的一阵笑声……可是,李扬增先生“解甲归田已赋闲”后的“夜曲”,却是“充实而不疲惫,轻松却不无为”,奔走于诗书画研究,忙碌于青少年成长。在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比一些年轻人更盛的朝气与活力。
在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接续努力的同时,先生也不忘“潇洒走一回”。“岁岁寻机游世界,周周把盏会神仙”,那是一种洒脱而崇高的境界。退休赋闲的日子里,先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必有“获”,或诗词,或散文,或摄影,或书画……“锦绣中华”在先生笔下自然流淌。叔本华说:“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暮年不暮腰胸挺,多读经文把寿添”,像先生这样退休后还喜欢“没事找事”的人,恐怕就是为了那份“永不衰老的事业”吧!
李扬增先生退休赋闲后不感叹“人走茶凉”,也不担心“时近黄昏”。苏东坡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只要心中保持那一份热情,不管是“归隐田园”还是“余热生辉”,都同样的光荣。因为都曾为了那份“永不衰老的事业”而奋斗过,努力过!作为拥有为党和人民奉献终生的一颗红心的李扬增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铿锵誓言,用“志贯终生”的坚定情怀谱写着一曲曲人生华章!
致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李扬增先生!
2023年5月30日于听泉居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先滩镇关口实验学校)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