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版筑遗风今犹在 互帮互助世泽长|泸县石桥镇叶滩傅氏家风馆探秘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0-01

□ 曾佐然

  在中学课本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 ( y u è ) 举于版筑之间”早为大家喜闻乐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泸县石桥镇永定村叶滩傅氏就是傅说的后裔。

  金秋时节,来到泸县石桥镇永定村八组,探寻傅氏宗祠和族墓群。族长傅举朝、副会长傅善银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引领我们参观,介绍傅氏家风家训,并赠送了家风家训资料。仔细拜读,收获颇多。

傅氏祠堂外观(曾佐然摄).jpg

傅氏祠堂外观

  秋阳下,一栋栋砖混结构小洋楼映入我们的眼前。傅家祠堂就隐藏在这一栋栋小洋楼里。如果不经人引导,我们很难发现的。

  据介绍,叶滩傅家村落共拥有60多户人家、200多人。在一栋栋小洋楼中,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祠堂。祠堂大院外坝门框有一副对联“助商赐姓留青史,版筑遗风传后人”,内坝门框上的对联“先祖安邦定国卓著功勋流万代,后嗣勤耕苦读光大祖德传千秋”,非常简洁地表明了傅氏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精神。

  在族长傅举朝、副会长傅善银的引导下,我们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傅氏家族家风家训的历史故事。

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曾佐然摄).jpg

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叶滩傅氏祠堂及族墓群现为泸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傅氏族系文化的主要见证,对研究族氏文化及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傅氏宗亲大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傅氏宗亲参加,而且非傅氏宗亲也积极参加,形成一道独特的家风活动。

版筑遗风  民居历经270多年风雨不倒

  叶滩傅家民居修建于乾隆年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四合大院,串架土木房屋结构,有大门、中门、大朝门,有左、右天井,有内、外坝、石器栏杆,雕花门窗、长条板凳。现存只有内外坝、左右天井、一间正堂屋、一间厢房。正堂屋就是现今的叶滩傅氏祠堂,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

  清乾隆11年(1746年),傅昌邠举家迁往泸县里仁乡二甲地(今泸县石桥镇永定村八组叶滩处)置业定居。傅家以种植庄稼和以版筑(给周边的人修建土坯房子)为生。

  令人惊叹的是,叶滩傅氏传统民居的主建筑是用土筑成的,在270多年的风雨中仍然坚固。这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发明版筑的商代名相傅说说起。

  傅氏祖先傅说,当初身为一个奴隶,他在繁重的劳动中发明了版筑。版筑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房屋的一种施工方法。修建房屋时通过墙版来把泥土夯实、打击、一层一层地逐步往上升高、造型建成。据说,这种版筑技术不仅修建了大量的房屋,还治理了黄河的水患,被殷商君王高宗武丁看中,遂“擢举为相,并赐傅姓”,此后“君臣道合,政事修举,殷朝复兴,天下皆欢”。傅说发明的版筑技术代代相传,为民造福,相传中国万里长城的修建中也运用了此技术。

  叶滩傅氏传统民居的土墙,就是用他们祖先发明并传承的版筑技术自己建造的,历经270多年风雨不倒。在祠堂中还保存着一副入川后的第三套筑墙(版筑)工具。这副经过傅家好几代人用过的筑墙工具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傅氏发明、传承的版筑造房技术,被傅家子孙珍藏在祠堂里。

  傅家把版筑技术带到叶滩当地,改变了当地百姓的居住环境。在以版筑传家兴家的过程中,傅家没有只限于本族,只要肯学的,他们都慷慨相授。大家不仅住上了版筑筑墙的房屋,许多人还学会这种技术,成为谋生的手艺。

  “傅家人对人很好,我家是上世纪20年代迁到这里来的。当时一个队学习修房屋的有好几十个,我们张家就占5、6人。”傅家邻居张吉成老人谈起当年学艺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筑这一造房技术已经被砖和钢筋混泥土所代替,现实中很难再觅版筑造房工具。

会长傅举朝、副会长傅善银展示版筑技术(曾佐然摄).jpg

展示版筑技术(曾佐然摄).jpg

会长傅举朝、副会长傅善银展示版筑技术

  会长傅举朝、副会长傅善银不顾年高体弱,抡起版筑工具,给我们演示古老的筑墙技术。目睹这历经风雨沧桑的版筑工具、祠堂、残存的天井、斑驳的石阶,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了傅氏族人带着版筑工具,为乡亲们修房造屋的情景。

供奉异姓先祖    左邻右舍要和睦  互帮互助一家亲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傅氏宗亲大会,前来参加的外姓人员比我们本姓都多。”会长傅举朝介绍。

  “左邻右舍要和睦 ,互帮互助一家亲。这是傅氏流传最久的一句家训。”面对我们的疑问,族长傅举朝给我们娓娓道来。

  “这句家训的来源,和我们宗祠的两位先祖有关。”傅举朝说,并引领我们参观傅氏祠堂。

  在傅氏祠堂里供奉有两樽傅氏先辈的木质雕刻像,左为傅君太公,左为张君太公。在宗族祠堂中,供奉异姓先祖,应该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会再现这样的情况,并且流传下来这样一句家训呢?

  原来,傅君太公是唐朝末年咸通年间进士,官职团练使,专职练兵备战、保家卫国。张君太公追随傅君太公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军功卓著。在一次交战中,傅君太公陷入敌军重重包围之中,情况万分危急,张君太公舍生忘死施救,最终反败为胜。此战过后,二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因张君太公生逢乱世,常年南征北战,终生未娶,没有子嗣,傅君太公便立下誓言,傅家后人视张君太公为先祖,在世时享受傅氏尊崇,仙逝后享受傅氏供奉。傅君太公这种亲友和睦的家风,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转为“左邻右舍要和睦,互帮互助一家亲”的家训。

  现在傅氏祠堂中,不仅供奉着傅、张二位先祖,而且傅君太公还身着布衣,张君太公却穿金戴银,也正是来源于此。傅氏一族迁徙到石桥镇叶滩定居至今300年间,不论家庭内部,还是和周围邻居,都一直保持着友爱、和睦、互助的良好关系,任何一家有困难,其余人都乐施援手。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在入川一世祖傅太什公生日这天举行祭祀大会。到会人员除了泸县傅氏宗亲外,还有来自重庆、宜宾、渠县、蓬安、古蔺等周边市县宗亲,甚至有很多外姓人都来参加。

展示族谱,传承家风(曾佐然摄).jpg

展示族谱,传承家风

  在傅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中,张家人在里面担任副会长,参与宗亲大会和平时一切活动。为了大力张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叶滩傅氏宗亲管理会举办了傅氏青少年读书会,诵家训扬家风,表彰好公公、好婆婆、好闺女、孝子、孝媳及当年考上大学、应征入伍、对家族作出贡献的家庭,汇聚起社会好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祖、婆、媳合葬  彰显患难兴家真情

  “百事首重养育恩,修身炼性不忘本;孝敬父母要侍奉,衣食起居常关心。”这是傅氏家训中的要点,傅氏宗亲都以此为标准,人人效仿,个个规范。这在傅氏族墓群中有所体现。

  在现存的25座傅氏族人墓中,有一座嘉庆年间的合葬墓,这座墓很特别。一是合葬的人数很特别。它不止葬了2人,而是葬了三人,这在四川及周边省市是很少见的。二是合葬人的关系特别。他们不是夫妇,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祖、婆、媳三代妇女的合葬。

在三人合葬墓前,讲解家风故事(曾佐然摄).jpg

在三人合葬墓前,讲解家风故事

  傅氏家族一脉从湘入川,辗转到泸县叶滩定居,将家族发扬光大过程中,历经磨难。傅家男子外出劳动,傅家女子在家拉扯儿孙辈。相传清嘉庆期间某年干旱,家中收成不好,粮食不够吃,只能将玉米、麦子、高粱、豆子等粗粮与大米等细粮混合在一起,做成粮羹羹。粮羹羹里粮食少,大都是水,大人孩子吃了都不顶饱。每当吃饭时家里小孩都眼巴巴的守着灶台,想要多吃粮羹羹里面的粮食。家里养了两只老母鸡,一个月有几个鸡蛋,这鸡蛋就成了家中的珍品。祖、婆、媳三代女人一商量,将鸡蛋都分给孩子和干体力活的男人吃,自己却喝着清汤寡水的粮羹羹,没有怨言。这样度过了几年。等到收成好了,男人们找到了生计,家里粮食多起来,也吃得起鸡蛋了。婆母和媳妇因为怜惜在灾年共患难的情分,互相忍口、将食物分给对方,感情已经比亲生母女更亲了。直至死后,要求合葬在一起,想要互相陪伴,祈愿下一辈子再当母女。

  祖、婆、媳三代合葬,成了傅氏后人学习的榜样。表彰好婆婆、好儿媳也成为傅氏传承家风的惯例。据不完全统计,叶滩傅氏宗祠一共表彰了好婆婆1456人、好儿媳1876人。(曾佐然/文图)



编辑:马骁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