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6-06
6月4日,《中国日报》以《Academic refuge》为标题,整版报道中国李庄。
《中国日报》截图
该文章对李庄古镇的悠久历史,抗战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千年古镇 中国李庄
李庄,这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这是一个涵养着民族精神的古老小镇……李庄那段战时“交响曲”虽曲终人散,可是其延续中华文脉的特殊经历,携手奋进、同仇敌忾的精神,仍然镶嵌在李庄这片热土之上。
1937年8月,国立同济大学吴淞校园被日寇军机炸成一片废墟。为保存文脉,同济大学离开上海,迁往内地,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八步、越南河内、云南昆明等地,颠沛流离,无处安顿,直到李庄人民发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犹如雪中送炭,好似绝渡逢舟,解了学者们的燃眉之急。只是,仅有三千人生活的李庄,如何接纳几倍于己的外来人?
彼时李庄有“九宫十八庙”之说,大小庙宇殿堂近40座。为了待客,李庄儿女“移开神位让师位”,腾空庙宇、让出婚房、敞开祠堂,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一诺千金的高贵品格。1940年冬天,国立同济大学师生终于搬入李庄,随后迁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中国营造学社、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的一大批文化精英终于在这个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李庄镇,安放下了一张“宁静的书桌”。
将神位请出庙宇,无疑要挑战李庄人的家族伦常,但这件事真实发生了,这是李庄儿女开明包容的真实写照, 而这种开明包容与李庄镇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有重大关系。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的子女同母亲谈起1944年,日军攻占贵州直逼重庆的危局——“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 ,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 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么?咱家门口不就是长江么?”
林徽因口中的“家”,是指位于李庄镇月亮田的一处极其简陋农舍。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历经辗转搬迁到这里,同期而来的还有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等在国内国际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彼时,这个“连煤油灯都是奢侈品”的川南小镇道路狭窄,而且满是泥泞,更谈不上通电,条件十分艰苦。即便如此,他们之中不少人拒绝了境外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顺畅的学术道路,甘守清贫,也要留在李庄,诚如梁思成所言:“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他。”
在简陋的卧室里、书桌上、病榻前,梁思成完成了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缺憾;在李庄板栗坳牌坊头简陋的工作室里,董作宾完成了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殷历谱》;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花费二人两年工资,在李庄买下一台德国造老式显微镜,凭此顺利推进“金鱼实验”……在民族灾难深重,国家濒临灭亡的苦难岁月里,中华文脉在这个西南边远小镇绵延发展开来。
时光悠悠,岁月留痕。文人学者在李庄的六年时光,定格为镜像:或油灯下凝眸沉思,或书案前疯狂写作,或花前月下吟咏漫步……傅斯年、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们,李庄的土地已经烙下他们的匆匆足迹和治学报国身影。这些点滴的印记无不彰显着他们甘守清贫的大师风范、穷且益坚的长江风骨,而这也正是李庄爱国主义的精髓所在。
那时候,同济全校七百多名学生报名,最后364名宣誓应征入伍。在抗日战争最关键时期,身处大后方的李庄各界也掀起抗日浪潮。迁来李庄的青年学子和李庄本地青年,纷纷加入抗战中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硝烟战火,同济学子和李庄青年勇赴国难的大义担当令人敬佩,当地百姓、士绅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也令人感动。“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南京岌岌可危。为避免遭受损害,存放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开始了一次悲壮的大迁徙,先后辗转宜昌、重庆等地,最终从昆明迁到李庄,存放于张家祠堂五六年之久。在当年战火中,3000多箱国宝文物在李庄人民的保护下竟然毫发未损。直到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文物才全数运回了南京和台湾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但没人打文物的主意,李庄人严于自律的个人修养可见一斑。
对古老而开明的李庄而言,同济的到来同样也促进了这个千年古镇的现代化进程。川南一带曾流行一种痹病,患者皮肤发麻,腹痛、吐泻、四肢麻木,发展到胸部就会死亡,当地人恐怖地称之为“麻脚瘟”,患者深受其苦但又不明致病原因,也没有根治的办法。1943年,同大医学院教授通过动物实验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李庄出现“麻脚瘟”病的致病根源是含钡食盐慢性中毒症,成千上万的病人因此得救,这既体现了大师学者一心为民的广阔胸襟,也是学者们与李庄儿女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一个缩影。
不过,国家最高学术科研机构迁在西南边陲一个小小的村镇,其间遇到的困难,诸如科学与迷信的冲突、精英学术与乡土文化的隔膜等,也是难以想象的,文化差异生出的误会在所难免。但通过双方努力,李庄人和学者们又彼此妥协、沟通、融合,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携手前行。
中国西部,长江之滨,坐落着一座拥有1480余年悠久历史的李庄古镇。古镇之古,不在于有旧的建筑,而在于有令人尊敬的灵魂。
两大新馆 感受历史变迁
如果说“中国·李庄”是文化抗战的象征,那么这座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则是对古镇抗战文化的浓缩。
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0160平米,通过收藏、保护、陈列等方式,集中呈现出了从1940年到1946年间李庄的辉煌历史,以及抗战时期李庄人民与当时的同济大学、西迁机构同舟共苦的生活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李庄在岁月中的历史变迁,将时间放大,从时间的褶皱中,切身感受来自历史现场的风起与云涌、蝶变与繁华……
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位于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原址为张家大院。该馆于2021年2月启动修缮提升工程,同年9月开始布展。
陈列馆分为“营造之路”“不为繁华”“营造密码”三个展区。这是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后,全国第二个系统性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的前世今生、后续发展学术成就、重大发现的陈列馆。
(内容来源:宜人宜宾APP)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