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刘建斌:富顺县赵化镇清代五进士简述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5-29

赵化:才子渊薮  文风浩荡

赵化镇位于富顺城南40公里,其历史与富顺几乎一样悠久。富顺因盐设县,赵化因沱江盐运而兴盛繁庶。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卷三《方域》第21页记述赵化镇:“高阛辐辏,冠盖鼎兴,萧廉甫、廖鹿苹两太史,刘裴村京卿皆生是乡,临江市聚之最著者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且崇文重教,一直以来是赵化镇有别于县内其他乡镇的显著特征。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及至现当代,赵化镇人才辈出,不仅县内,放眼川南各镇乡,罕有比肩者。

nEO_IMG_1.jpg

赵化的历史始于宋,可惜宋元时期的赵化到底怎么样,基本无可考据。明清以来,整个富顺进入了文化人才井喷的盛况,明朝考取139名进士,清朝考取31名进士。那赵化作为富顺县内的文化渊薮,到底出了多少历史文化名人呢?

明代进士名单里,唯一一个可能是赵化籍的进士,就是聂绍昌,而且这个进士推论为赵化籍,也仅仅是根据其后人,晚清进士聂兴圻为赵化籍而作出的,尚不够严谨。

到了清代,200多年间富顺一共考取文进士30人,武进士1人。武进士不在此文考量范围,单就文进士,赵化籍进士就有5人之多,占全县文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按考中进士的时间排序,赵化的进士分别是:萧世本、廖正华、刘光第、聂兴圻、刘光筼。

萧世本,字廉甫,过去的《富顺县志》对其出生年月语焉不详,按杨世文《清代四川经学考述》载,萧世本出生于道光14年,即1834年,卒于光绪13年1887年。此说可信度不高,原因在于《清史稿》《四川通志》《叙州府志》《富顺县志》一致记载,萧世本卒于同治13年,即1874年。独杨世文《清代四川经学考述》记为光绪13年。

笔者去年撰写并发表关于萧世本生平的文章后,有幸得到来自全国众多地方历史专家的指教,尤其是亲见《萧氏族谱》和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日记,上面明确记载萧世本出生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腊月初一辰时,生于罗家嘴棠湾,光绪戊子年(1888年)四月十八日子时卒于河北正定府任上,享年54岁。对于一个进入《清史稿(循吏传)》的同乡先贤,笔者能将萧世本的生卒年考证,并确定其为赵化镇清代第一个进士,不仅告慰了乡贤,也为赵化地方历史正本清源,让赵化的进士名单从4人更正为5人。

nEO_IMG_2.jpg

咸丰初年,萧世本在家乡赵化,读书之余汇聚乡绅耆老督练乡勇,高筑寨堡,坚壁清野拒匪,令匪众始终不敢轻易攻击赵化。后来,云南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军入川,四川总督骆秉章、布政使刘蓉闻听萧世本大名,延请萧世本问询战守之策,萧世本条陈利弊皆中。李蓝起义失败后,叙州府以萧世本有功保荐他,被他婉拒。咸丰8年萧世本得中举人,进而在同治2年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萧世本被授刑部主事。在刑部工作期间,萧世本深钻业务,著《秋审事宜》四卷。同治7年,以督办京师西城粥厂奖员外郎。同治8年改任直隶知县。曾国藩莅直隶,辟为幕僚。同治9年,天津民、教相閧,杀死法国领事,几肇大衅。曾国藩以萧世本精明练达不避艰险,表奏萧世本署天津县事,很快又实授天津知县。当时天津民悍好斗,凡作奸犯科者,萧世本一律从严惩治,很快治地治安就河清海晏了。《清史稿》上载“地为通商大埠,讼狱殷繁,世本手批口鞫,断决如神。”第二年,萧世本丁父忧回赵化,服阕后直隶总督李鸿章以萧世本爱民勤政奏请再补天津县。时天津大旱,他积极赈济灾民,每日施粥数万人、并且还为灾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此后,萧世本转署清苑,擢升遵化、直隶知州,复以丁母忧还乡,服阕以天津候补知府,管天津守望局。任上,他曾捕诛大盗王洛八、谢昆、倡修运河堤、疏潴龙河故道,开范家堤及石碑河、宣惠河、金沙岭下水道四十余里。同治10年署广平府,次年因海运加二品衔。同年,川南发生大饥荒,富顺尤甚。萧世本上书当局拨三千金赈灾,并另募集巨款寄回富顺助赈,故此,富顺在此次大荒灾中,较其他川南县份有更好更多的救济,保全了更多的黎民百姓。同治12年,萧世本任天津知府、旋任正定知府,在正定知府任上仅四个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14年(1888年)去世。光绪24年,直隶总督王文韶以萧世本清廉慈惠刚正不阿,历任所至勤政爱民始终如一,奏请附祀曾国籓专祠,并宣付史馆立传从之。

萧世本作为一个循吏,以自己的学识和魄力得到曾国藩、李鸿章赏识,而后成为曾国藩幕僚。后人有评“天下英才,尽归曾幕”,不只是说明曾国藩知人善任,也说明了包含萧世本在内的所有曾府幕僚,都是当世不可多得的俊才。而今,还有萧世本的书法作品存世,见之于各大拍卖行,想必,也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吧。

在萧世本之外,他的兄长萧世楷,字矩卿,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举人,历官浙江奉化、金华知县。致仕还乡后,曾与廖正华等人合力倡办文昌书院,为家乡赵化的文化繁荣和人才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萧世本长子萧德骥,字策吾,附贡,官安徽、直隶寿州知州。次子萧德骢,字玉吾,三子萧德骅,字涤凡,兄弟二人在光绪17年辛卯科同科考中举人,萧德骢任浙江候补知县,萧德骅任陕西候补知县。再后,萧德骅的儿子萧其馨,字漱芳,光绪10年乙酉科拔贡。如此显赫的萧氏家族,在晚清时期的赵化镇,必定会成为里人争相效仿的对象。所以,在萧世本之后,赵化陆续出现廖正华、刘光第、聂兴圻、刘光筼等进士,就不难理解了。

nEO_IMG_3.jpg

廖正华是继萧世本之后,赵化镇走出来的第二个进士。

廖正华(1842-1921),字鹿苹,富顺县赵化镇万安村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王仁堪榜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职掌修国史)、湖北候补道、湖北德安、武昌知府。据廖氏族谱记载,廖正华“学行纯笃、识见高远”,且“与刘光第同是赵化乡人,交往密切,与蜀人杨锐亦是挚友”。

1897年,在杨锐力荐下,张之洞派廖正华赴日本考察学校、警察、农工商等事务。这次日本之行,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迅速崛起让廖正华大开眼界,发自内心的觉得,国家要强盛,当从国民教育着手。身处日本的廖正华,写了一篇《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被吴玉章等人原文誊抄在家信中寄回国内,在家乡富顺境内及周边广为散布。廖正华在《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中写道:“因知天壤之大,何地无人,日本以区区三岛国,地瘠民贫,发奋为雄,三十余年即敢与大邦相角逐”,“如能远涉重洋,藉资讲习,取彼之长,补我所短,上之强国,下之强家,外而利人,内而利己,均有所裨,数年之后,庶可冀有起色”。自此之后,富顺及周边一带的学子,诸如谢持、雷铁崖等人,开始陆续留学东洋,学成归来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廖正华一生重视教育,赵化文昌书院就是在廖正华、萧世楷、许凤仪、谢裕清等人带头捐田土、器具的情况下正式改建成功的,专门讲授四书五经八股典籍。1904年(光绪30年),文昌书院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赵化中心小学的前身。1906年(光绪32年),富顺县首设官立中学堂。四川省劝学道根据富顺县推荐,任命德高望重、具有进士出身和维新思想的廖正华为富顺县立中学堂(即今天的富顺二中)首任监督(校长)。为了保证富顺县立中学堂的教学质量,廖正华亲自负责教师的选聘工作。他所聘任的教师,要么是具有社会影响的举人、贡生,要么是高等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这个高标准选聘人才的传统,一直被很好地保留和延续下来。廖正华卸任之后,继任校长的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著名教育家罗琛,还有后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厚黑教主李宗吾。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是赵化的第三个进士,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历史地位最高的富顺进士。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祖籍福建汀州。刘氏先人“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避地汀州,居长汀者一世,迁武平者十六世”(《先大父家传》),由此,我们知道,刘光第先祖是从江西迁福建,在福建繁衍十七世。清初,刘光第的太高祖刘志昭父子入蜀,居富顺琵琶卢家嘴,再迁赵化观音滩,最后迁到赵化镇。

同治2年(1863年),4岁的刘光第在镇中桂香池明月楼私塾发蒙,塾师柳霁云。

同治11年(1872年)5月初2日,刘光第的父亲刘宗准因病去世。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祖母廖老夫人,伯父刘宗汇,父亲刘宗准,堂兄刘光赞在两年时间内相继死去。据刘光第《先妣述略》载:当是时,家经变故,支用绌,入不敷出。食常不买生菜,两三月一肉,不过数两。中厨炭不续,则弟妹拾邻舍木店残杈剩屑以炊,则堂舅之所贾也。每用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以为常。由此可见,少年刘光第的家道衰败窘迫到何种地步了。

刘光第长到17岁的时候,家里益发困难,母亲又几度病危。亲戚们都劝说刘光第母亲,要刘光第弃学从商维持生计,均被刘光第母亲拒绝了。刘光第牢记母亲的敦敦教诲,先后师从桂香池得月楼李少崖和长滩坝黑云寺曾虎臣,学习上更加用心用力,学业也突飞猛进。

同治12年(1873年),14岁的刘光第与赵化十字口棉花店郭老板的女儿郭琼玉(年方12岁)订婚。可惜订婚不久,郭琼玉因病误食药物而亡。同治13年(1874年),刘光第15岁。同窗好友胡正之17岁的姨表妹,富顺县安溪镇农家女张佩珍,经胡正之牵线,刘光第母亲同意而与刘光第订婚。无巧不成书,张佩珍与刘光第订婚不久,即患急病而亡。接连两个未婚妻都不幸去世,坊间就传说刘光第命硬克妻,媒人都不敢再来提亲了。直到光绪3年(1877年),刘光第祖母娘家的一个表娘,给刘光第介绍了一个农家姑娘。该女子叫张云仙,年方19岁,家住富顺县石道乡。是年,刘光第与张云仙在赵化镇福建会馆完婚。婚后三天,即返回富顺县长滩镇的黑云寺,在曾虎臣老师门下继续自己的学业。

光绪4年2月,19岁的刘光第应童子试,知县陈锡鬯已为刘光第的才华折服,于是“奇其文,拔置案首”。同年4月,刘光第赴叙州府(今宜宾市)参加府考,连考三场,刘光第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通过府考,取得院试(考取秀才身份)资格。光绪5年(1879年),四川学政案临泸州举行院试。刘光第第一场考试发挥正常,第二场却考败了,最终落榜。光绪6年(1880年),21岁的刘光第再次参加院试,四川学政陈伯双(字懋候)评刘光第试卷,对刘光第的文章颇为赞赏,并对刘光第的书法专门批注“字秀”二字。发榜出来,刘光第果然考取了秀才,正式成为县学生员。富顺知县陈锡鬯念刘光第家贫而又是一个可造之材,遂决定长期资助刘光第念书学习。

具有秀才身份的刘光第,根据老师曾虎臣的建议,带着弟弟刘光筑一起到成都锦江书院深造。光绪8年(1882年),刘光第参加乡试,与同学杜心斋(宜宾人)同时考中壬午举人。在师友和家人的鼓励下,刘光第于是年冬天再次离开赵化,北上赴京参加次年四月举行的会试。光绪9年(1883年)4月,刘光第参加正科会试,一举中贡士。一个月之后,在光绪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刘光第高中癸未科陈冕榜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最后经朝考合格,被授刑部广西候补主事。

光绪11年(1885年)农历3月20日,刘光第母亲在赵化镇西街家中逝世,享年48岁。刘光第料理母亲丧事后,按例报部丁忧三年,他就将家迁到赵化镇西三里的普安寨晚晴书屋。在晚晴书屋里,刘光第写下了大量诗歌散文,尤其重要的两部作品是:《富顺赵化镇山水志》和《方言记》。丁忧期间,刘光第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受聘出任赵化文昌书院山长。在刘光第治学期间,文昌书院除了讲授八股文章,还学习经史子集,更重要的是,西方的科技、时政等,也第一次走进了千年古镇赵化的学堂。

在京供职期间,刘光第闭户读书,埋头著作,不与当时名士要人相往还。而就是这个以“清勤慎”著称的刘光第,却在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痛定思痛,愤笔写下石破天惊的《甲午条陈》,要求慈禧撤帘还政,由光绪皇帝独断朝纲,隆重武备,向海战失利责任人问责等。可惜人微言轻,无人敢帮刘光第把《甲午条陈》上呈慈禧和光绪审阅。

1898年7月,当刘光第急欲筹措路费率全家返川省亲之际,湖南巡抚陈宝箴举荐刘光第面圣。当月19日,刘光第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关于这场召见,史书上只有四个字:对颇详直。也就是说,刘光第对光绪皇帝的问题,回答得又详细又直接。此次召见过后,刘光第与谭嗣同、杨锐、林旭被任命为军机处章京,正式进入百日维新的核心圈,再无返川省亲退隐田园的可能了。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刘光第被捕入狱,不讯而诛,与谭嗣同等五人共称“戊戌六君子”。

与刘光第同榜考中进士的,还有赵化人聂兴圻。生活在同一小镇,相约赴京而成癸未科陈冕榜同榜进士,不只是刘光第和聂兴圻的荣耀,也是赵化镇的高光时刻。

聂兴圻,字九愚,官户部主事,金银库司员外郎。聂氏家族,可谓是文人世家。根据民国二十年版《富顺县志》记载,聂兴圻十一世祖聂登为明朝嘉靖壬子科举人,其子聂梦阳与自己的儿子聂绍昌同榜考中万历戊子科举人,官陕西宁远知县,聂绍昌在丁未科黄士俊榜高中进士。聂绍昌之子聂一心为崇祯庚午科举人,官山西汾阳道,另一子聂格心为崇祯癸酉科举人。聂兴圻延续了家族诗书继世的传统,以进士身份一直在京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政声。聂兴圻也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人,他曾与杨锐,骆成骧等人联名奏请在京师四川同乡会所开办蜀学堂,兼习中西学业,使学子最终学业有成。蜀学堂开办后,聂兴圻又将儿子聂邦翰送进学堂,接受新学。

刘光筼,字兰村,甲辰科刘春霖榜进士,官江西贵溪知县。刘光筼是刘光第的亲堂兄弟,小刘光第10岁。刘光筼自幼失怙,过继给四婶为子。1892年,20岁的刘光筼到北京,寓居刘光第家中,旨在专心科举。刘光筼屡试不中,有些心灰意冷,刘光第又苦口婆心的勉励刘光筼。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刘光第罹难6年后,刘光筼终于搭上科举考试的末班车,以殿试三甲85名的成绩金榜题名。刘光筼博学健谈,擅书画,语诙谐。辛亥革命后,刘光筼先暂居长沙,后经人介绍到泸州刘文辉所部“干部养成所”任教官,再迁居宜宾,病逝于宜宾,葬于江安,享年58岁。

刘光筼遗存后世的东西不多。目前福建武平刘氏宗祠总祠,还悬挂着刘光筼当年高中进士的喜报原件,富顺档案馆收藏有刘光筼第六子刘仙舟与富顺族亲的书信数。仅此而已,可供挖掘的资料非常有限。(来源:富顺悦读 刘建斌)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