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纳溪:有一群农民拿起锄头能种田,放下锄头能写诗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12-31

  “老师,这是我写的诗,你帮我修改一下。”“老师,我写的这首七律诗可以发表了不?”12月30日上午9时许,纳溪区白节镇“山翁诗社”的社员们按照计划安排,来到“山翁诗社”创始人张文全家里讨论修改近期创作的诗词。

  纳溪区白节镇是有名“诗乡”,当地许多农民不仅能劳作,还会挥毫写诗。朝霞、夕阳、种地……乡村风景和朴实生活都是村民笔下的创作素材。目前,该诗社吸纳农民会员30余人,其中,9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创作诗词万余首。2020年,“山翁诗社”被四川省诗词协会授于首个“四川省诗词协会农民诗词创作基地”。

笔耕不辍 三个农民60年写诗1400首

  “小王,我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诗词集,收集诗词300余首,记录生活变迁……”12月30日,纳溪区白节镇福华村农民诗人张文全得知记者来意后,便打开了话匣子。

  “我小时候虽然没读多少书,但特别喜欢看古典小说,感觉诗词特别有意思,就买了一本《诗词格律》来学习。”张文全表示,听说下乡知青王承先有《声律启蒙》《四书五经》《百家姓》等书籍,就去找他借来看,慢慢地开始写作诗词。

  据张文全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该村群众龙中枢、王尚贤都非常喜欢创作诗词,他们三个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我上过私塾,先生教过我怎样写对联和写诗词……”王尚贤说,因为诗词,让他们三人有了共同语言。

1.jpg

“山翁诗社”社员开展诗词创作讨论活动。 王超明 摄

  “王尚贤是我的启蒙老师,要不是他,我肯定不会作诗作词。”龙中枢老人表示,在王尚贤的影响下,每隔一段时间,或某个人创作出了一件作品,三人就及时聚在一起探讨,直到每件作品三人都满意为止。

  “在田间劳动,外出赶集走亲戚,我们都随身带上笔和本子,灵感稍纵即逝,大脑产生了想法就得马上记录下来。”张文全说,写诗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他们的创作来源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来源于广大群众的辛勤劳作,来源于大旺竹海、桫椤沟、大红岩等数不胜数的美景……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如今60多年过去了,张文全、王尚贤、龙中枢三位老人将人生冷暖苦乐转化为一行行诗篇,共创作出诗词1400余首。其中,在《渝西风韵》《酒城诗韵》《泸州诗词》《蜀诗年卷》《铜粱诗词》《护国岩》等刊物上发表400余首,每年还出版诗词合集《山翁诗词》,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被当地人誉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杆的“农民诗人”。

诗意沃土 孕育全省首家“农民诗词创作基地”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4年6月。“写传统诗词的人太少了,在农村几乎是空白,能不能以我们三个老人的名义成立诗社,调动大家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张文全、王尚贤、龙中枢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茶叙,不知其中哪位将诗歌话题延伸到成立“三翁诗社”,这恰恰道出大家的心声,众人纷纷表示认可。就这样,全省首家农民诗社——“三翁诗社”诞生了。

  最初诗社的成员,仅仅只有张文全等三位发起人,如何吸引更多有诗歌创作兴趣的农民加入诗社,让诗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我们经常搞一些诗歌创作活动,提高“三翁诗社”影响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张文全坦言,这些活动激发了不少群众的创作激情,大家纷纷提笔作诗并积极加入诗社。

  王明久便是其中一名。“年幼时,我对诗歌非常感兴趣,当教师之后,偶尔写点诗歌,但根本写不好。”王明久表示,2015年,他参加纳溪区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时,听说白节镇成立了“三翁诗社”,随即加入,共写下300余首讴歌乡村、讴歌生活、讴歌时代的优秀诗作。

  2017年,“三翁诗社”更名为“山翁诗社”之后,纳溪区政协帮助诗社强休阵地建设,完善诗社制度,积极吸收人才加入,推进传统诗词进校园、进农村、进家庭,将优秀诗词融入基层,推动诗社文化创作的传承与发展。目前,该诗社吸纳农民会员30余人,其中,9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创作诗词万余首。2020年,“山翁诗社”被四川省诗词协会授于首个“四川省诗词协会农民诗词创作基地”,“山翁诗社”已成为纳溪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引人注目。

春风化雨 农民诗歌刮起文明乡风

  “向张文全学习之后,我对诗词韵律有了一定了解。”12月16日,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群众余洪亮来到“山翁诗社”,给张文全请教诗词创作技艺,并立即申请加入诗社。

  余洪亮今年55岁,一直在家里务农。“以前,睡觉前的标配是玩手机。”余洪亮说,接触诗歌之后,白天一边劳作一边酝酿,晚上抄写诵读书籍,时间过得非常充实。

  无独有偶,巫显咸老人同样因写诗寻到一方精神乐园。“由于具有较强的诗词创作基础,给奇石取名字时得心应手。”巫显咸说,他今年89岁,家住纳溪区丰乐镇沙坪村,早年在家务农,四十年前,经张文全引导开始接触诗歌,田间的水稻、玉米、红苕,农事、时令,都成为他诗歌的来源。二十年前,他来到江阳区蓝田镇发展奇石文化产业,生意越来越红火。

2.jpg

“山翁诗社”社员张文全(左二)分享诗词创作心得。 王超明 摄

  “农民生活丰富多彩,农村有不少会写、会书的农民,诗社就是给农民一个舞台,让他们挥洒天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山翁诗社”社长龙相书表示,农民写诗完全是出于喜欢,田间采风、作品交流、诗歌比赛已成为群众农闲之余的别样生活方式,他们实现自我精神满足的同时,也承担着诗词进校园、进村(社)以及乡村移风易俗的义务。

  农家万事忙、劳作構新篇。夜卧寻佳句,香诗共枕眠……在张文全家的墙上,贴满了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诗句。竹海村的农户墙上,《村规民约》十分醒目……他们用诗意的方式悄然传播着先进文化,弘扬着文明乡风,形成一道独特的乡村文明风景。“将枯燥乏味的条条款款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短句,大家喜闻乐见、耳濡目染,切实摒弃了不少乡村陋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淳朴的民风。”竹海村党总支部副书记余源坪表示,用诗歌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优秀家风家训,为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打下了良好基础。

  “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文明相辅相成,乡风文明推动着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也促使乡风更加文明。”白节镇组宣统委员王霞表示,下一步,白节镇将以田园诗歌文化为引领,让文明乡风吹遍田间地头的同时,也让发展的号角响彻广阔天空,勾勒出和美乡村的精神文明风貌。

(来源:纳溪融媒 王超明 通讯员 梁隆宇)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