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7-13
□ 王海清
在赤水河中游两岸,分别是贵州茅台镇和四川茅溪镇,茅台镇的袁木岩村与茅溪镇的九坝村接壤地,有一个“屯子”叫陈胡屯。当年红军三渡赤水,从贵州管辖陈胡屯(脚脚)向四川管辖陈胡屯(垴垴)转移,一步跨两省(交界线)。毛泽东等率领的军委纵队经陈胡屯--长坝槽到达庙山(今庙林)。大部队陆续过河后,也在陈胡屯、长坝槽等地隐蔽休息。这期间,敌人的飞机不断来侦察、轰炸。在陈胡屯这个“弹丸”之地,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生死较量。
三渡赤水,全军隐蔽
1935年3月15日,红军主力发起进攻鲁班场周浑元纵队,因敌萧、谢两个师工事密集坚固,攻击未能奏效。吴奇伟纵队的先头部队已进至枫香坝地区,红军面临夹击。毛泽东等决定撤出战斗,向仁怀以北的茅台地区机动。3月16日18时,军委颁发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我野战军决于今16晚和明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求新的机动。”
《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
(一九三五年三月十六日十八时)
(一)敌情另告。……
(三)为此,各兵团于今明两天渡河,动作应如次:
干部团于明四时至五时渡完,渡后即向西走二十里,在军委以西隐蔽休息,向西警戒;
一军团应从今十八时起至二十二时止渡完,渡后即向西北通核桃坝方向走三十里隐蔽休息,向西北及二郎滩警戒;
军委应从今二十二时起至二十四时止渡完,渡后即向西走十五里隐蔽休息,即以干部团之一营向西警戒;
三军团应从今二十四时起至明四时止渡完,渡后即向西南走三十里隐蔽休息,向西南警戒;
第五军团应从明五时至七时止渡完,候九军团全部渡完后即破坏诸渡河点渡河器材,扼守西岸;
第九军团应从明九时至十一时止渡完,渡后即向西走十里隐蔽休息……
军委的渡河部署,严密规定了过河的时间、过河后行走路线、隐蔽休息地点和警戒方向等。是一份非常周密细致、精心安排的行动部署。红军主力于3月16日至17日分别从茅台渡口、草帘溪渡口和鄢家渡渡口渡过赤水河,进入四川境内的水口寺(今茅溪镇)、两河口(今丹桂镇)和石宝寨(今石宝镇)隐蔽待命。从渡河时间上看,红军是罕见的、高调的白天渡河,按照军委的命令,过河后并没有走,在古蔺上述地区的山沟丛林里隐蔽休息,是一次“假走真隐”全军大佯动。
红军三渡赤水(作者:古蔺县农民画家刘明强)
三百米路,绝地征程
红军主力过河进入四川,陈胡屯是必经之地。我们去重访该段路程,目测从陈胡屯脚脚到陈胡屯垴垴(即山脚到山顶),这座山体高差大约200米,林间有一条斜线形大约300米的石板小道,倾角大约30-40度。村民们告诉我们,这是过去茅溪人到茅台赶场(或到仁怀)的主要通道。我们一行(57-72岁)爬过这段山路,累得七瘊八喘,汗流浃背。少的歇了三四气,多的歇了七八气,没有一个人一口气爬到山顶。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四川的。我们深深体会到,那时红军路难行,还面临敌机的轰炸。
我们翻阅红军对这段历程的记载,伍云甫《红军长征日记》写道:“3月17日,原地休息。是日敌机掷弹,烧洋油、滑油数担,电话队死一人,伤四人,一分队伤一人,三科运输员伤三人。”萧锋《长征日记》写道:“3月17日:军团决定再整理休息几天,安置伤员、擦拭武器,扩红、打土豪,筹粮款,做点衣服。敌机不断来侦查,扫射,轰炸,七连二人受伤,二排长崔米成同志牺牲,连队开追悼会,大家向烈士默哀致敬。”接连几天,红军正在陈胡屯附近隐蔽,敌机天天来寻找红军,低空侦查。据目击者肖清儒(九坝九组,1930.1.22)老人介绍,飞机飞过后,山上的树尖枝桠都随风摇摆。距离陈胡屯以北15华里的碧云村龙洞台,有敌机丢下两枚炸弹(至今弹坑还清晰可见),距离陈胡屯以东15华里的丹桂镇金龙村也发现一个弹坑。也就是说,以陈胡屯(垴垴)为中心,方圆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敌机密集轰炸的重点区域。
据有关资料记载,红军战士牺牲90多人,烧死驮马6匹,烧坏部分苏维埃币及其他军用物资。村民郑永清家房子烧起大火,红军战士帮助扑火,把他家牛滚凼(牛洗澡的水池)的水都舀干了,才把火打熄。据泸州市党史资料记载,毛泽东安慰神情沮丧、含泪掩埋战友的同志们:“不要难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战争中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今日陈胡屯山路(摄影:王海清)
痛击敌机,士气大振
1935年3月18日,三架敌机再次前来轰炸,战士们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纷纷向担任机枪连连长的叶荫庭请战。然而,打不打飞机,事关中央纵队目标暴露问题,不是叶荫庭能够决定的。按规定,必须要有总参谋部的命令。这时,警卫营营长杨梅生风风火火地赶到机枪连,向叶荫庭传达了总参谋部命令:“迅速占领阵地,痛击敌机,掩护中央纵队安全前进。”
得到命令的叶荫庭,迅速指挥机枪连,在(九坝村)长坝槽大扁上改装了四挺机枪。他观察一下敌机盘旋的航线,指着附近最高的一棵树,命令道:“以这棵树为火力中心,一排的两挺高射机枪,东西隔25米,二排的两挺高射机枪,南北相隔10米,马上做好战斗准备!”
四名射手都是班、排干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火力,叶荫庭亲自操起其中的一挺高射机枪。通过“偏偏簧”,看到敌机已进入我预定目标。这时观测员举着测远器喊道:“敌机高度180米,速度70米/秒。”“打!”,叶荫庭“打”字一出口,就扣动了扳机。“哗——”一道火网喷薄而出,4挺高射机枪共射出机枪弹85发。(见《叶荫庭》简介)刹那间,天空爆发一声刺耳的怪叫,叶荫庭定神一看,好家伙,一架敌机冒着浓烟,翻滚着向李孝沟方向悲鸣而去。另两架敌机见势不妙,哀鸣着逃走了。
打下敌机,大大鼓舞了红军士气,红军战士拍手称快,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代表党中央亲临部队慰问。他说:“你们打得好,打掉了敌机的威风。现在,不再是我们怕敌机,而是敌机怕我们了!你们开创了红军击落敌机的先例,要好好总结经验,向其他部队推广。”(摘自:泸州市党史资料)
1935年4月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第十三期第二版作了报道,配以击落飞机的漫画,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红军打下敌机后的兴奋心情。文章写道:“捷报,本月18日,蒋敌黑色大飞机一架低空飞至长坝槽,被我警卫营防空排射弹八十五发,击落在茅台附近。”
(截图于北京电视台《档案》 王海清)
(素描 长坝槽击落敌机 作者:王小中)
坚守英灵,固守初心
红军在陈胡屯--长坝槽的英勇事迹,一直激励着川黔两省当地的群众,他们对红军当年的战斗故事,一辈一辈代代相传。听说我们到陈胡屯--长坝槽一带走访,很多群众自愿跟我们带路,“亲人们”又象当年对待红军一样对待我们,送水来解渴。给了我们不怕爬高山、穿小道、钻刺笼的勇气,使我们感动万分。
当地村民争先恐后跟我们讲述他们或是自己经历的、或是从上辈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他们讲到:在金钟湾子,祝国良的母亲康光莲、徐正江的母亲王大翠看见红军穿着的衣服破烂,亲手为红军缝补衣服。红军到了王堂亮家,主人见战士个个饿得面黄肌瘦,把自家的豆子(黄豆)拿给红军吃。红军在龙洞台来到胡克勤家,大伯娘王在英(裹小脚没躲)、二伯娘李在根(有身孕没躲)帮助红军一起拌饭(川南一带把各种菜和包谷米混在一起煮),红军走时,送给她们两个碗(后交给水口乡政府)。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陈胡屯--长坝槽一带百姓,六十五年坚守红军牺牲战士英灵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庙林小学校长代守成带领学生,在陈胡屯脚脚到陈胡屯垴垴林间,收集依稀可见的牺牲战士遗骨,在路边垒起了一座红军坟,用木桩作为标记,上书“红军烈士墓”字样,落款:庙林小学。当年“六一”儿童节,代校长带领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在墓前进行入队宣誓。从此开启了庙林小学几十年持之以恒的祭拜红军烈士的历史。张夕崇(肖世昌的学生)告诉我们,他参加扫墓一直坚持到1980年。王开喜说,他坚持扫墓的时间更长,直到1989年。总之,当地坚持扫墓祭拜一直没有间断过。
2006年,茅台镇群众集资10万元,仁怀县拨款10万元,将红军墓迁建到对面山上,建起了一座更雄伟的“红军坟”,修起了占地6.4亩的“陈胡屯红军烈士纪念园”,打造了入园公路1000余米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四川这边的群众也坚持到对面去扫墓祭拜。我们去那天,还看见茅溪镇党委、政府敬献的花圈。自从红军墓搬迁后,茅台镇的老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胡传开(光荣在党50年获得者),就义务成了红军墓的守灵人,这一守,又坚持了15年至今。
(陈胡屯红军烈士纪念园红军坟 摄影:王海清)
陈胡屯红军坟守灵人胡传开(右一) 摄影:王海清
四川陈胡屯垴垴这边,当年掩埋大部分红军烈士的墓地(当地群众称万人坑),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单位,设立了保护碑。每年的清明,当地都要组织学生、干部前去扫墓祭拜。老师们继续给学生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又在新一代人中传承。
(四川省人民政府设立的保护碑)
(陈胡屯垴垴万人坑 摄影:王海清)
田野走访人:
刘 谦(古蔺县政协文史委)
王海清(古蔺县政协提案委)
王明洪(古蔺县政协文史委)
罗 树(古蔺县政协文史委)
王 涛(古蔺县委宣传部)
胡金波(古蔺县文旅局)
(来源:古蔺观察)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