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8-23
一部展现川江流域红色文化的力作
——冰春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的艺术特色
作家冰春的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题材新颖、视角独到,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时期为大背景,以保卫内迁来川的当时国家仅有的“三化”——二三化学兵工厂、化学应用研究所、防化学兵试验基地为核心来展开动人故事。在中国人民殊死抵抗日寇,大后方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的节骨眼上,日本侵华大本营启动轰炸泸州城和刺杀在泸军工核心专家、防化兵将领的“川江骇浪”行动。中共特工、军统特工、中统特工、日本特务都参与了这场情报战,从而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残酷厮杀。整部作品历史主题明确、故事情节惊险、人物形象鲜明,颇具艺术特色。
冰春在对宏大历史进行叙述和书写的过程中,将真实史实与虚构故事融合。抗战小说创作,必须要在正确的历史观和真实的历史语境中,才能为其确立“言之可为、为之可物”的历史坐标与叙事基点。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同时也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带动提升了泸州的地位。1937年11月20日,日寇轰炸重庆,试图瓦解国民政府、从而摧毁中国继续抗战的决心。同时,日本飞机也集中轰炸后方供给基地泸州。根据之后破译的情报,日机轰炸泸州有六大理由,而其重心是轰炸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秘密部署在泸州忠山下的二三化学兵工厂等,欲图把中国化学兵消灭在泸州。故事将人们带入厚重的历史中让人从时代社会风貌中烛照历史的深邃、人性的幽微。
《川江东逝水》在呈现历史真实的同时,也注重展现时代的社会风貌。冰春从小到现在一直生活在泸州城,对老泸州城的社会世相、市井街弄、烟火气息都非常熟悉,将当时的丝绸庄、茶叶店、照相馆、典当铺、川江饭店等写入小说中,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面貌。又比如罗汉场、东门口、珠子街、白塔寺、小市、新溪子、高坝等地名的描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小说更具代入感和吸引力。
小说以中共特工肖仲义、周桐等与敌人周旋获取情报,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为主线,并辅以多条副线来谋篇布局。在敌我对立的大背景下,日本特务与国民党、中共特工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同时也交织有共产党特工与国民党特工的矛盾,以及国民党军统与中统利益之争。多锋对决、曲折回旋,谍中谍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日寇发布“川江骇浪”行动计划,瞬息被我方力量捕获,于是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原永宁河游击队队长钱剑飞被组织派遣,改名邓一飞,进入刚搬迁到泸州的兵工厂,由于枪法精准,成为核心军工专家吴钦烈的贴身护卫;中共特工周桐以国民党军统特工和日本特高课特工的多重身份潜入泸城。与此同时,化名汪洪的日本特务山本寿夫携电台一部,男女随员两名,乔装成难民,辗转来到泸州,与之前潜伏在泸城的化名张仁礼的特务又由俊夫汇合,一方面侦察情报,一方面以接应空降的日本敢死队。
此时的泸州城风云密布,潜流涌动。而毗邻兵工厂的罗汉场成为多方特工谍战的核心地域。保卫和破坏,暗杀和反暗杀,不但军统在罗汉场设立了秘密联络站;山本寿夫也在这里建立前哨据点,以期侦察兵工厂的地形地貌,查出该厂厂长兼兵工署化学应用研究所所长吴钦烈等高级军工专家的行踪。
小说情节紧张错综复杂,一环扣一环。比如山本寿夫一行三人,并没乘坐游轮,而是乘坐运输物资的军车来泸。在小说后阶段揭晓的最大谜底:打进泸州警察局的局长丰大谷竟然是整个日寇泸城“川江骇浪”行动的最高指挥者富士山,这就增添了整个谍战的级别和故事的张力。
智慧较量的谍战对决是整部小说的精髓所在。敌我双方你来我往,构成了一副充满市井气的谍战众生相。作家对来自多个不同阵营的人物都有立体多元的刻画,从人性的幽微处入手,赋予人物复杂性与深刻性。通过时空的交错,隐喻着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人物命运的诡谲莫测。
以肖仲义、肖仲芸兄妹为代表的中共特工,勇敢执著,背后都离不开理想信念和民族认同来支撑。肖仲义似乎每天在心无旁骛地忙着自己的眼前事,但他又慧眼如炬地盯着泸城形迹可疑的人。从故事开篇看,一切其实都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周桐性格更隐忍,更展现出冷静低调的一面,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份民族激情,即便是“川江骇浪”行动破获后,他依然没有暴露身份,随着军统转移到外地。我方特工表现出的果敢勇毅再现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暗夜中不屈的抗争力量和民族精神。
军统特工叶云翔、孔忠、贾守正,中统特工张功建、温毓庆等一众性格各异,各打算盘的群像在小说中也得到生动的展示。中共特工、国民党特工、日本特务拉锯的博弈较量,让读者在谍战的酣畅淋漓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中享受到一盘精神大餐。
总之,一部谍战作品的成功取决于思想内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悬疑反转情节是否惊心动魄、复杂人物形象是否获得了鲜活塑造。《川江东逝水》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奋争精神与高尚的民族情操,写出了为使中国抗日战争的化学军工血脉保存延续,广大巴蜀儿女投身民族救亡图存的无私奉献与英勇牺牲,作品中谍战故事扣人心弦,颇具艺术张力,不失为近年表现川江流域红色文化的一部力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上官燕)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