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这些精美的玻璃艺术品,竟是“吹”出来的?!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5-04

一盏普通的燃气喷灯

几根圆柱形玻璃管

简易的操作台上工具寥寥

但当这喷灯喷射出超800摄氏度的火焰

仅靠一双手和一张嘴的巧妙配合

空心玻璃管就逐渐变成了

晶莹剔透的艺术品

这一幕神奇变化

来自四川省级非遗

玻璃吹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正华

1.jpg

饱含乡愁的“玻璃天车”

从谋生技能到“中国一绝”

如今备受赞誉的玻璃吹塑技艺,往前看120多年,还只是彭正华祖父手中的一门谋生手艺。彼时,彭正华的祖父在一家玻璃作坊帮工,为了维持生计,便带着儿子在家制作实心玻璃的猫猫狗狗。源于家族手艺的耳濡目染,彭正华从小就对玻璃加工产生了浓厚兴趣。

1965年,彭正华经选拔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昆明物理研究所工作,成为了一名玻璃灯工。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技能培训,很快学会了吹、拉液态玻璃的工艺,三年的“科班”积累,也引发了他对彭氏玻璃工艺如何“升级”的思考。

“祖父他们那种炉前吹工,基本是依据模具制作,比如玻璃瓶、玻璃罐这些,而玻璃灯工就摆脱了模具,可以随心制作各种造型的玻璃品。”60余年来,彭正华心系一处,不断探索如何在喷灯上更好地将空心玻璃管和实心玻璃棒相结合,如今他不用任何模具就能吹塑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玻璃艺术作品。

2.jpg

1974年,彭正华调回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玻璃加工室,担任制作玻璃仪器制作的专业灯工。那个时候还是由企业来承办灯会,市里将灯会玻璃灯组的制作交给了晨光院,而晨光院则让彭正华当“总设计师”,他也由此踏上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创新之路。

1984年,彭正华制作的玻璃吹塑“四季花灯”首次亮相自贡灯会,成为一朵灯组奇葩。第二年,他将玻璃吹塑工艺进行了改进,以松、竹、梅为主体造型创作了“岁寒三友”灯组。让彭正华颇感自豪的这一佳作,自1985年面世后,连续在四届灯会上进行展出。1988年,“岁寒三友”进京参展北海灯会。1990年,自贡灯会首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展出,“岁寒三友”作为玻璃吹塑灯代表参展,让新加坡观众感叹自贡灯会让万物皆可成灯。

3.jpg

独具匠心的玻璃吹塑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彭正华和他的玻璃吹塑技艺也逐渐被人熟知、广受赞誉。

1990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对玻璃吹塑工艺和相关作品作了专题报道。同年,央视《中国一绝》栏目聚焦晨光玻璃加工室,将玻璃吹塑工艺和彭正华的作品“岁寒三友”录入“中国一绝”。2018年,富顺县玻璃吹塑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匠心推动技艺“进阶”

4月24日,记者见到彭正华老人时,他正在工作室里修复被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玻璃吹塑精品“亭亭玉立”。他说在五一劳动节前,一共要修复4组玻璃吹塑,供盐业历史博物馆和彩灯博物馆展陈。

操作台上,“亭亭玉立”的植株主干已基本完成,白色的玻璃花瓣、翠绿的玻璃树叶也制作了厚厚一叠。在给记者简要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工序后,老人打开了操作台前的喷灯,手持玻璃在高温火焰上加热,待玻璃管软化后,再经过吹、拉、弯、接、翻、拍等处理,一个惟妙惟肖的小葫芦就制作好了。

4.jpg

“玻璃灯工的职责不是做玻璃灯,而是通过加热灯对玻璃进行加工。灯是我们的一个操作工具,从最初的煤油灯到现在的燃气喷灯,已经更迭了四代,而我这四种灯都使用过。”指着工作室中的一盏老式煤油灯,彭正华把自己探索玻璃吹塑技艺的往事娓娓道来。

自玻璃吹塑灯在自贡灯会中一炮打响后,玻璃吹塑艺术就与自贡彩灯结下了不解之缘,紧跟自贡灯会与时俱进的步伐,彭正华的玻璃吹塑技艺也越发彰显“匠心”。

初代玻璃吹塑灯因为实芯部分多,只能使用外接电源,这就使其观赏性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让玻璃吹塑灯能在众多精妙绝伦的灯组中“出彩”。彭正华开始在“吹”上下苦功夫,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改进中,他终于摸索出让玻璃工艺品“空心化”的技艺,实现了给玻璃吹塑灯安装内置光源的目标,“内有华光”的玻璃吹塑灯果然赢得了广大观灯者的青睐。初登台,好评如潮。

后来,随着自贡灯会走向全球,玻璃吹塑灯也在世界各地闪耀。但令人头疼的是,毕竟是玻璃制品,原本精妙的拼接造型,在漂洋过海的跋涉中,一受到碰撞就可能产生严重破损。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彭正华又埋头从制作端开始想办法。“原来是每个零件与主干单点联结,现在我采取多点联结,让相邻零件形成支撑。这样即使一个接点损坏了,作品整体造型也还是完整的。”拿着一盆玻璃吹塑荷花,彭正华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独创的“多点联结”工艺。

5.jpg

晶莹剔透的“玻璃葡萄”

运输中不仅有碰撞损坏的担忧,还有大型灯组“身高臂长”难以装箱的困难。因此,在苦心钻研“多点联结”工艺的同时,彭正华还摸索出“化整为零”的办法,将原本要固定为整体的部分,设计为可拆卸的活动配件,出发前拆零装箱,到达目的地后再组装为整体。

心存匠心,行可致远。2008年,彭正华被授予“自贡市首届技能人才”称号;2015年,他被评为四川省民间艺术玻璃吹塑工艺大师。2018年,他的玻璃吹塑作品“松、竹、梅”入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花灯精品展”,并进入中国山花奖待评,作品被中国彩灯博物馆收藏;2020年,其作品“松梅精神”“亭亭玉立”入选四川文创大赛。

活态传承亟待“接班人”

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随着“非遗+”的不断拓展,特别是非遗项目逐渐与市场结合,不少古老的技艺在我市焕发新活力,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非遗爱好者成为从业者、传承人。可这条其他非遗项目行之有效的路径,在玻璃吹塑技艺的传承中却走得很是艰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玻璃吹塑艺术门槛较高,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玻璃吹塑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否则很难胸有成竹地完成玻璃工艺品的造型。其二是800摄氏度高温中的纯手工制作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给传习增加了难度。这些难关的存在,导致今年已76岁的彭正华虽有一些学徒,却没有可以独立制作大型玻璃吹塑艺术品的“接班人”。

6.jpg

调试喷灯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眼见传承人年事渐高,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我市积极落实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的相关知识和技艺技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他们所掌握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和生存空间等情况,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目前,关于彭正华玻璃吹塑技艺记录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口述片、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的拍摄已基本完成。

记者手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纵有再多手段记录巧夺天工的玻璃吹塑技艺,也难以抵消“后继乏人”四个字的遗憾。我们除了未雨绸缪做好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还有必要围绕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强化非遗传承人才支撑、扩大非遗影响力等,不断深入探索以突破少数非遗项目的困境,进而全面推动非遗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来源:自贡网)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