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4-16
近日,宜宾作家郎麟的新作《关山万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漓江出版社2024年重点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024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新书25种”。
《关山万重》封面
该书从浩若烟海的回忆和史料中,打捞和挖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鲜活往事,用孩童的独特视角,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学者大师们在宜宾李庄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与李庄当地人的交往场景,从崭新的角度和维度,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李庄往事”重现于世人面前。
八十多年前,抗日战争爆发后,史语所的学者们,几经颠沛流离,最终在李庄板栗坳寻得一方“安静的书桌”,度过了六年时光。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劳榦、高去寻……这些学贯中西的学者大师们,和当地士绅百姓甘苦共当,水乳交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传奇。
深情再现大师们的李庄往事
郎麟介绍,书中“孩童”,是散落在世界各地史语所学者的后代和李庄当地居民后代。他们当时或随父母颠沛流离而来,或是世居板栗坳的孩子,或是因为贫困到板栗坳投亲的孩子。岁月荏苒,斯人渐逝,历者渐老。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们,在垂暮之年回忆孩童时光。作者要做的,是努力再现当时细节,从而多维度地还原春种秋收、“灯火钩沉”的真实现场。
“我相信板栗坳藏着许多关于史语所的记忆,那是一幅让人感怀的抗战图景。这群小儿女的童年,是这幅图景里最生动的细节。”郎麟表示,烽火岁月,先生们转蓬千里来到李庄,承继绝学,赓续文脉,他们也是芸芸之中的众生,要面临生命的诸多磨难,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打量他们,更能真切体会这些大师当年的选择与担当是何等动人、珍贵。
李庄旧街景 李约瑟 摄
读《关山万重》,如身临其境,走近这些遥远的大师,看到他们柔软、脆弱的一面。时常“怒发冲冠”的傅斯年,在家里却是一头“温顺的狮子”。诙谐风趣的董作宾先生也会打孩子。李济先生悲苦绝望,会与至交傅斯年大打笔墨官司。高去寻先生童心未泯,最受孩子们热爱,他一生为恩师梁思永先生整理遗著,却不肯署名。向达先生为去敦煌看经,甘愿来到板栗坳。劳榦先生温润如玉,下班回到家,把小婴孩抱在臂弯里走来走去,晚饭后,去给王志维上一小时英语课……书中故事大多是郎麟第一手资料,首次公之于众,揭示了这些学者们在烽火岁月中的真实生活和细腻情感。
“《关山万重》是回望,是记录,更是托付。”郎麟回忆,这本书的缘起可追溯到2017年。那年,甲骨文大师董作宾之子董敏重回李庄板栗坳,与作者聊起童年往事,可惜时间太短,许多细节和疑问未能深入探讨,郎麟心中留下了不少“问题”悬而未决。董敏返回台湾后,他的儿子董伟便带着这些“问题”和录音设备,特地拜访了当年史语所的孩子们,为他们录制了详尽的口述历史,并将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寄回给了郎麟。
《关山万重》精彩书摘
沉甸甸的信任埋下了写书的种子。郎麟开启了长达七年的实地采访、书面采访与潜心写作之路。在此期间,郎麟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师后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累积了上千小时的采访录音,并通过几千封邮件的往来,细心挖掘、整理、再现了那些鲜活动人的往事。而曾经为“抗战燃藜图”铸就淳朴底色的李庄乡民,他们的后代更是带领着郎麟走进当年的院落,帮助她打捞起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点点滴滴,让历史的记忆得以重现。
李庄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抗战时期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关山万重》的出版发行,不仅是为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份深情献礼,也是为宜宾进一步深挖抗战文化资源,彰显其在近代中国教育、科研、文化薪火传续中的功勋地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宜宾发布-宜宾融媒 记者:张新)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