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3-27
川南重要盐运码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赵化镇,除了河运发达、商业繁荣外,民间一直崇文重教,里人素有谚语云:“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足见小镇读书进学风气之甚。
在清代,尤其是晚清至民国初,赵化人才辈出。这其中,主要是以读书求仕的文人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辉映的区域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尤以刘光第、廖正华、高光照、聂兴圻四人及其家族,文人迭出而名重一时,也为后世赵化人民树立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报效国家的榜样。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顺赵化镇人,因光绪百日维新失败,成为慈禧屠刀下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光第少贫,尤喜读书,长于思考。光绪6年(1880年),21岁的刘光第中秀才,两年后,刘光第携宜宾同学杜心斋应乡试,中壬午科举人。第二年(1883年)四月,刘光第在京会试,与同为富顺赵化人的聂兴圻(字九愚)俱中贡士,次月,二人再应光绪皇帝主持的殿试,同榜高中癸未科陈冕榜进士。经朝考合格后,刘光第被授刑部广西候补主事,从此开启了忠君爱国的仕途,也为自己变法图强为国赴死埋下了伏笔。《四川通志》总撰稿、富顺大儒宋育仁,早刘光第三年中举,却晚三年中进士,足见刘光第学习之刻苦。后来二人同朝为官,颇多交际。
刘光第素好苦吟,著作甚丰,后来刊印发行过的有 《介白堂诗集》《衷圣斋诗文集》、与杨锐合刊《刘杨合稿》等,远未收齐。刘光第古文学昌黎、诗兼学韩杜,书法学颜平原。时人梁启超、赵熙、宋育仁、高楷、沈宗文等,对其诗文书法推崇备至,认为“时罕与抗手”。
刘光第读书求仕的道路,也是一个贫寒家族想要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不独刘光第如此,刘光第的二弟刘光筑(字厚村)、堂弟刘光筼(字兰村),也在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刘光筑先后在成都和北京求学,也算是饱学之士。至于堂弟刘光筼,更是在1902年壬寅恩正并科考取举人,1904年甲辰科刘春霖榜进士,官至江西贵溪知县。
刘光第为国赴死后,其宗叔刘举臣将刘夫人张芸仙及鹏年、凤年二子接回自流井斑竹沱刘举臣家中读书。1901年,刘光第生前好友赵熙、周孝怀被聘主持泸州川南经纬学堂校务,将鹏年、凤年接到校中读书。周孝怀为鹏年取名长述,存继承父志之意。长述年仅十二岁,与谢持、曹笃、张列五、黄复生等同学。刘长述14岁即赴京入湘学堂。1905年,由学部咨送刘长述回川进入四川高等学堂。翌年,刘长述加入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盟员。
刘长述幼年受父亲思想、道德、文章的熏陶,以孤儿似的身世离家别母,辗转南北,颇知愤发自强;更兼其父挚友和同盟会员们的指教,学识大有进益,反清思想也日趋强烈。他自已取名“先觉奴”,并作《先觉奴释名》一文以明志。
1906年,刘长述以侍奉寡母为由弃学回到富顺赵化镇,立即联络陈嵩高、张海澄、何守恒等人,筹办“半日工读学堂”于隆兴寺后灵官阁,招收学生50名。为了培养反清武装,长述自任体育课,实则融军事、体育为一体。1907年,富顺中学堂聘长述为体操教员。他在家乡执教期间,常有同盟会员秘密来往其家中和学校。辛亥革命后,刘长述在成都从事新闻工作,并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开展文学创作活动。1915年,刘长述的长篇白话小说《松冈小史》出版,吴虞作序,在成都风靡一时。该小说以其所经历的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为题才,以自己和一道奋斗的革命青年男女为原型,塑造出一批为争取民族富强,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男女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以与刘光第家族人才辈出景象比肩的,是赵化镇廖正华家族。
廖正华(1842-1921),字鹿苹,1873年同治癸酉科由江安府学中举,1877年光绪丁丑科王仁堪榜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外放湖北德安、武昌等府知府。1897年,在绵竹杨锐力荐下,张之洞派廖正华赴日本考察学校、警察、农工商等事务。这次日本之行,正值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迅速崛起让廖正华大开眼界,发自内心的觉得,国家要强盛,当从国民教育着手。身处日本的廖正华,写了一篇《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被吴玉章等人原文誊抄在家信中寄回国内,在家乡富顺境内及周边广为散布。廖正华在《劝同乡父老令子弟游学书》中写道:“因知天壤之大,何地无人,日本以区区三岛国,地瘠民贫,发奋为雄,三十余年即敢与大邦相角逐”,“如能远涉重洋,藉资讲习,取彼之长,补我所短,上之强国,下之强家,外而利人,内而利己,均有所裨,数年之后,庶可冀有起色”。自此之后,富顺及周边一带的学子,诸如谢持、雷铁崖、张光厚等人,开始陆续留学东洋。后来,谢持成为了孙中山大元帅府代秘书长,雷铁崖、张光厚则任大总统府秘书。
随着戊戌变法失败,廖正华一夜之间痛失刘光第、杨锐两位挚友,加之曾经无比热闹的“湖北新政”也日渐式微,廖正华愤然辞官回到家乡赵化息影林泉。1906年(光绪32年),富顺县首设官立中学堂。四川省劝学道根据富顺县推荐,任命德高望重、具有进士出身和维新思想的廖正华为富顺县立中学堂(即今天的富顺二中)首任监督(校长)。一年之后,廖正华去职,接任他的,是富顺回龙的前清进士罗琛。富顺二中两任校长皆进士,一时在川南风光无两。
在廖正华的榜样示范作用下,廖正华的后裔,先后有20余人留学日本,其中还有一个叫廖竞成(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编撰者之一)的,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廖正华的兄弟廖寿华,由廪贡官大邑教谕,另一个兄弟廖湛华(字问渠),光绪辛卯科(1891年)举人,历官芦山、合江教谕。廖正华之子廖文濂(字小苹),参加1902年光绪壬寅恩正并科,由北榜中举。该科共有九名富顺人中举,其中赵化就有三人,除廖文濂外,还有刘光筼、陈铭建(字鸾章)。廖正华还有一个侄子叫廖文瀛,字若愚,由廪膳贡生官蒲江教谕。
廖氏家族之所以能在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还是与廖正华祖父廖一文、父亲廖树德(痒生)一贯抱有的耕读传家的家风息息相关。廖正华及其后人的成功,又让赵化古镇的人们,更加注重子弟的教育了。
在刘光第、廖正华之后,赵化还有一个高氏家族,堪称全镇人民的榜样。
高光照,字能久,1867年8月初5日出生于赵化镇鳌山寨,卒于民国33年(1944年)8月初4日。高光照幼年就读于赵化文昌书院(今赵化小学),13岁随父亲就读于纳溪赤松岭名儒黄金山处,其文才和绘画深得县令税昌麟器重。光绪23年(1897年),高光照年届30岁才考取丁酉科拔贡。六年之后,即光绪29年(1903年),他又同叔父高治夫(字士文)、兄长高光烈(字笃成)同榜考中了癸卯恩科举人。
一门三举人,已属不易,何况同榜中举,难怪赵化镇人民,一百余年来,从来没有吝惜过对如此壮举的赞誉。
高光照历任广东县丞、候补知县、乳源煤矿管事。进入民国后,又先后任崇庆知事、成都《正报》主笔、天全县长、富顺团练局长等职。晚年高光照,受聘富顺县立中学教授国文,颇得学生爱戴。高光照之三子高明智,号睿宣,生于光绪33年3月,卒于1937年10月16日淞沪会战之上海大场(今上海宝山区大场镇)。时任国军43军迫击炮连连长,少校军衔。
高治夫中举后,事迹未见诸各类文字资料。高光烈中举后,民国二十年《富顺县志》也只简单记载:浙江候补盐大使。不过,该版县志卷十二《人物•下》十二页,将高光照曾祖父高宗和(字升元)单独立传,除赞扬其筑造鳌山、龙翔二寨,滇匪扰蜀时保全了里人等德行外,将高氏门中文人罗列得清清楚楚:长子高应顺文生,次子高应彬监生,幼子高维岳廪贡生,孙子高瑜文生,高石夫廪生,高治夫举人,高瑀廪生,高莹增生,曾孙高光杰文生,高光烈举人,高光照由拔贡登贤书。
如此一长串的高氏读书人的名字,就是赵化古镇民间崇文重教的缩影。所以,在刘、廖、高三大文人家族之外,赵化镇还有刘光第同榜进士聂兴圻,举人何吉安、陈铭建等。
聂兴圻,字九愚,系赵化镇土主庙人,聂家也是家学渊源。其十一世祖聂登为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十世祖聂梦阳字养初,陕西宁远知县,与九世祖聂绍昌为万历戊子科同榜举人,并且九世祖聂绍昌高中万历丁未科黄士俊榜进士;八世祖聂一心为崇祯庚午科举人,官山西汾阳道;七世祖聂琰字子美,是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拔贡,历官河南祥符知县,升任江宁知府。聂兴圻之父聂相权为增贡生,也是衣冠中人。
在如此的家族中成长,聂兴圻当然比殿试同榜进士刘光第要幸福许多。他们最大的不同的是,刘光第为自己的理想而慷慨赴死,未得善终,而聂兴圻恪尽职守职掌户部金银库,亲眼目睹了大清帝国的覆灭。
赵化的古代学子们苦读书搏功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趟出了一条开阔的大道。这于今天的赵化人民,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来源:富顺悦读)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