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江阳桂圆的“源”与“缘”

图说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8-27

1.jpg

在泸州,谈及荔枝,能够想到妃子笑、大红袍、带绿等品种,但说到桂圆,似乎只有一个统一的标签:泸州桂圆。其代表性可见一斑。

“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这是明代学者宋玉对于桂圆的描写,可谓传神。

既然说到桂圆,张坝桂圆林、黄舣罗湾村的桂圆更是不可不提,毫不夸张地说,江阳桂圆正是泸州桂圆的“门面担当”。

江阳桂圆,源于何处?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古时,桂圆被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江阳桂圆栽培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晋左思《蜀都赋》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其中“龙目”即龙眼、桂圆,可见四川种植桂圆历史源远流长。

2.jpg

宋仁宗嘉祐年间,文豪苏东坡父子乘舟途经张坝江心,见江岸满是硕果累累的桂圆树,即兴吟出“累累龙眼压枝低,雨打风吹欲惋泥,幸免儿曹攀折苦,园东饱啖到园西”的诗句,可见其震撼。

3.jpg

明末清初

而江阳桂圆确有记载大规模种植,始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时期。据1933年发掘出土的清同治五年阴刻《张氏墓总志》记载,康熙十一年,湖北黄州孝感人张氏一支降旨入川,迁居张坝落叶安居。其后又分为两支,栽桢楠树为界,并尝试大规模引种培育了新品种桂圆。

4.jpg

现今

据农林学家考证,张坝桂圆林现存最古老桂圆树王年龄高达348年,即为当时种植的第一批桂圆树。如今,张氏种植桂圆树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一个占地4500余亩,生长着15000多棵百年桂圆树,绵延十余里,北纬28.5度线上面积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树林。

而后,黄舣、通滩桂圆日渐增多,江阳桂圆身世之秘多是起源于此。

5.jpg

江阳风土孕育桂圆,实为有缘

川南地区,地貌广阔,物种丰富。桂圆生长为何选择了泸州?又为何偏偏是江阳?

只能说,江阳风土,与之有缘。

6.jpg

江阳桂圆生长地区浅丘密布,大部分平均海拔600米以下,种植地域整体依山傍水,北低南高,呈缓坡带走向,透风透光,排水较好。同时,江阳纬度较低,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带,海拔差造就了桂圆生长的河谷、浅丘小气候区,也造就了江阳桂圆独特的地理生长环境。

7.jpg

桂圆喜温忌冻,对日常雨量和热量要求较高,而江阳具备得天独厚的准南亚热带气候特征。这里常年雨量充沛,光照较强,全年日照时长为1288-1400小时,无霜期更是达到350天。作为桂圆栽培的最北缘区域,江阳桂圆生长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候环境,也是这种环境,造成了它的晚熟。

8.jpg

江阳桂圆的品质也根植于特色的土壤条件。

长沱两江在江阳流过、交汇,冲击出几十里的江滩平原。有机土层80-100厘米,土壤微酸性,深厚、松软的同时,也涵盖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江阳的河流以大地之母的姿态孕育着江畔植物,也造就了江阳桂圆的香甜可口。

相聚江阳即是缘,江阳桂圆迎八方来客

江阳有句俗话,“白露前后吃桂圆”。眼下, 正到了桂圆收获时节。

此时的桂圆,棕皮玉籽,枝上高悬,果味飘香,静静等待那些来自远方的食客。

9.jpg

相逢即是有缘,国人骨子里镌刻着与人相熟的血脉温情。只要来到了江阳,江阳人便用桂圆迎贵客。

张坝桂圆,百年历史之久,用深深的文化烙印成就桂圆仙品,2017年,张坝桂圆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殊荣。一果盛一地,张坝桂圆林也获得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被赞誉为“城市会客厅”“天然氧吧”。张坝桂圆林不仅迎食客,还迎八方游客。

10.jpg

再说黄舣罗湾。若说张坝是旧福祉,那罗湾便是新宝地。

2019年,江阳区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龙眼新品种进行高接换优培育,同时引进低位搭桩嫁接的技术,这让江阳桂圆品种结构更加合理,成熟期也随之延长。

11.jpg

今年,江阳2.4万吨的预计产量,3.6亿的预计产值,桂圆品牌打得响当当,农户腰包也塞得满当当。

江阳桂圆迎来客,迎的不仅是食客、游客,更是有着致富梦的“种桂人”。

(来源:江阳发布 文/谢婉玲 图/刘学懿 江阳区摄协)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