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12-27
12月25日上午,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莲村八组67岁的何永文家中,何永文正和63岁的老伴谢国香在楼顶上忙着掰撕粘连的手工粉条。细长的手工苕粉如同瀑布一般从3米多高的架子上倾泻下来,雪白发亮,飘散着浓浓的粉香。何永文高兴地说:“我们兴莲村的手工红苕粉硬是卖成了大品牌,这不,我们的苕粉还没有晒干就已经被订购了,价格卖到了15元/斤,是市场苕粉价格的2—3倍。今年我家的1300多斤苕粉就要给我们家带来2万元的收入。”
村民互帮互助撕苕粉
如今,每年农历十月后,打古镇兴莲村农民就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加工晾晒红苕粉。这一季下来,一家农户少则100多斤,多的有近2000斤,全村700多户每年加工卖出的苕粉超过10万斤,直接给农民带来增收达150余万元,兴莲村也当仁不让成为了泸州周边远近闻名的“手工苕粉村”。
兴莲村党支部书记魏青云说,经史书等考证,兴莲村“手工苕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在护国战争期间,兴莲“手工苕粉”还成为了朱老总率领的“护国军”的主要“军粮”。兴莲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手工苕粉”是以优质红沙土壤种植的板栗红苕和高山清泉水为原料,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经洗红苕、打红苕、过滤苕浆、揉搓淀粉、加温、起粉、晾晒、手撕等12道纯手工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晶莹剔透、口感滑润、久煮不酽、香远益清、入口劲道清爽、易消化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家家户户最喜爱且必备的美食。
经统计,兴莲村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发展手工苕粉加工,不仅让冬日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事做了,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从入冬到开春前这2个月做苕粉的时间里,靠着加工苕粉和卖苕粉,平均每户少则收入2000多元,多的超过5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因为手工制作红苕粉必须经过12道传统工艺制作,需要十多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几年来,在兴莲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家家户户在加工苕粉时,一改过去“单打独斗”花工钱请人帮忙的加工模式,邻里自发组织起来,互帮互助,不仅有效解决了手工红苕粉加工大忙季节缺少劳力的困难,还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团结,成为了兴莲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景观。
魏青云说起这邻里互帮互助做手工苕粉就喜不自禁,他说:“以前村里左邻右舍之间也不时在互帮互助,但个别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年轻,给年岁大的家庭换工不划算,因为上了年岁的人手脚不麻利。现在不同了,因为手工加工苕粉有十多道工序,不是每道工序都靠体力,很多工序比如撕粉,就需要心细慢性子的妇女和老人来慢慢完成,性子急或用力过猛,反而把粉条弄断了卖不上好价钱。”
据了解,随着兴莲村每年超过10万斤手工苕粉在外的俏销,近几年兴莲村更是以“党建+”模式,走“支部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的生产方式,将苕粉作为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来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农民发展优质红苕产业,培育家庭手工作坊,挖掘增收新潜力,将地域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亮色”,带动了全村每年种植的红苕面积达2700多亩,通过加工制作“手工苕粉”,让一个个红苕硬是变成了“金疙瘩”。(周超文 邓建刚 文/图)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