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2-12
有这样一群人,晴天,骑着摩托车,行进在不算宽敞的公路上;阴雨天,背着药箱,顶着风雨徒步在乡间小路,他们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响亮的头衔,但他们有一个最美的名字,叫做“乡村医生”!
面对重大疫情,他们冒着可能感染的风险,逆流而上,防疫宣传、摸排调查;监测体温、询问甄别;入户消毒、心灵疏导,始终坚守在“疫”线。
王庄村王希瑞:73岁老医生,50年如一日
“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守门人,一定要守住这第一道防线。一旦发现湖北返乡人员发热到37.3°,就要立即往上报告。”古铜色的脸上堆满皱纹,蓝色医护帽子遮不住的两鬓白发,73岁的王希瑞正在武汉返乡人员卫某家里,为他们一家四口测量体温。
由于电子体温计物资紧缺,王希瑞只能用传统的体温计,四人测量下来,大约要花去20分钟左右。等待之际,王希瑞一一向记者介绍他负责的每一户返乡人员。虽然已经73岁高龄,但王希瑞却始终清晰地记得每一户返乡人员的返乡时间、身体状况。
从1月22日开始,王希瑞就奔走在防疫一线,坚持每日上下午到湖北返乡人员家中进行医疗监测。
“我们这根本不算什么,这些都是我的职责而已。”当记者称王希瑞为白衣天使时,他很反对,他说:“真正的白衣天使是那些坚守在确诊病人身边的医护人员,他们正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老百姓的健康。”
顺江村冷阜远:村民的“120”,“随时候命”
2月11日,在万籁寂静的石洞街道顺江村,远远看见一身白衣骑着摩托车缓缓过来。他就是石洞街道顺江村村医冷阜远,32年,他从赤脚到骑摩托,走过了每一户顺江村人家家里,也走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
新春佳节,疫情来袭,冷阜远每天骑着摩托车奔跑在乡村小道,对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由于下雨导致路面湿滑,他摔倒在路边土沟里,可他却顾不上自身的疼痛,坚持为返乡居民监测体温、宣讲知识.....
“冷医生,再见!谢谢你!”武汉返乡人员王某一家向刚为他们送来口罩,测量体温的冷阜远表示感谢。“虽然他们已经过了14天监测期,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坚持再测量3天 ,保障安全。”冷阜远亲切地和他们交代疫情注意事项。 32年栉风沐雨,32年春华秋实。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他就是村民的“120”,随时候命。
在疫情期间,作为顺江村卫生计生服务站负责人,当医院倡议需要人手支援时,冷阜远毫不犹豫站了出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村里父老乡亲的健康而四处奔走。他说:“疫情防控,作为乡村医生,我们承诺过,所以更要言出必行、有诺必践,守卫好村民的健康。”
敦和村谭华英:巾帼不让须眉
安抚好才1岁多的孩子后,胡市镇敦和村村医谭华英迅速收拾好“装备”,早早和同事王国全(女)一起前往村民家里,为他们测量体温。
2月11日,敦和村里,油菜花开得正旺,谭华英和王国全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边谈论疫情的情况,一边往村民家里赶。在疫情期间,她们两人共同负责敦和村疫情宣传以及湖北返乡人员的体温测量。
“见多了生老病死,对生命就会有更多的感悟。”谭华英说,她曾是泸州市某医院骨科医生,但是她觉得村里的老百姓更需要她,所以2005年,她选择辞职跟随丈夫唐峰,两人一起成为了敦和村的村医,更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谭华英带领一家四口前往灾区捐献物资、贡献力量。
“在农村,新年第一天开门就碰到医生,村民们会有忌讳。”谭华英说。但是面对疫情,她“利用”她女性独有的亲和性,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不仅是村民的医生,还和村民成为了朋友,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拥护。
为了村民的生命健康,她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大年三十至今,从未休息,每天两次入户为湖北返乡人员测量体温,开展防疫宣传,帮助大家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还拿出自己卫生站仅有的少数口罩和温度计,免费发放给这些返乡人员。她说:“不论何时,我们都要对得起乡村医生这个称号。”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王希瑞、冷阜远、谭华英,他们都只是龙马潭区87名乡村医生的缩影。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始终坚守“疫”线,成为乡亲们口中最亲切的“赤脚医生”,也是老百姓最信赖的“白衣战士”!(汪静、彭小琴)
编辑:温华谯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