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4-28
他,是西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金教鞭”,也是该校第四届“良师益友”、第三届“敬业奉献模范”获得者。
他,就是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学老师——张丰正。
结缘一本书
1977年,张丰正出生于四川富顺县的一个中医家庭,家中父兄妹皆为我校中医系校友。
2000年,他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推专业毕业后,入职当时的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灸教研室,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与相关科研工作。
斯时年青学浅,倍感困惑:如何提升自我,更如何传道授业?千里之行,路在何方?
父亲带他拜谒了自己曾经的授业恩师——省教学名师王明杰教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老向他推荐了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
书中中医大家林立,内外妇儿,群贤毕集;天南地北,针药争辉。其著作如高山入云,其疗效如江河泻地,令人长叹才秀。
从这些近代岐黄前辈的学医、用医、悟医经历中,他不仅学习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苦学”“博学”“活学”等名医的治学业医课徒心得,还领略到了中医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深折服于那些前辈献身杏林的医心,孜孜诲人的师心,悲天悯人的仁心。
“以德为邻,道不孤也”在二十余年漫漫教学临床求索路上,他渐渐找到了自己学术提高和教学的方向:重经典、重实践。课堂教学大纲为基础,真实临床运用为方向;《伤寒》与《内经》结合,经方共针灸同施——溯本归源,走传统中医道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教授一堂课
他是注重收集临床案例的老师
刚任教时,单纯讲解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既立足于、又拓展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如何在有限的学校课堂学习期间,更早地培养学生中医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何能让更多的学生做到人在教室,学在临床呢?他在《名老中医之路》里找到了答案。
那些名老中医除了不断钻研中医理论,还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受此启发,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收集案例。
此后,凡遇到有教学意义的临床案例,如中风、面瘫、痛经、痤疮、小儿夜啼、各种痛症等,他都会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拍照、录像、录音,进而不厌其烦地整理成文字或PPT等,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如今,在他主持的省级教学教改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针灸学》中就有大量的真实临床案例。既有内外妇儿各科病情的医案文字,也有毫针、火针、头针、罐法、放血、推拿等操作视频,还有本科学生、研究生们对相关主题的思考。这些鲜活而真实的案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医经典条文,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他是既授“术”更传“道”的老师
他热爱中医热爱中国文化,在他的眼里,中医不只是“术”,更是“道”。要使中医学子心中的中医之“术”上升到中医之“道”,就要重点搞清楚什么是“道”。如何让学生既掌握“术”又能领悟“道”?这是他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他以为,“道”就是一篇篇瑰丽的“风”、“雅”、“颂”——是历史的;是一行行“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桥明月夜”——是地理的;也是一段段“吾将上下而求之”、“哀民生之维艰”——是人文的。或许,“道”就是历史时空交织构建的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呼唤。热爱生活的他将自己理解的思想之“道”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了学生们。
张老师在自家“读云斋”中读《道德经证义疏》《庄子》《黄河之旅》《禅的行囊》《空谷幽兰》,读到妙处,就会分享到群中。
张老师讲《中国医学史》时,给我们推荐了一款讲述历史故事的APP“铲史官”,里面的“中国通史”“三国心灵史”“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十分有趣。
通过张老师介绍的《六百年的故宫》这本书,还有《立心》这首曲子,我们可以和几千年来对命运不屈服的灵魂对话,似乎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灯塔……
老师,我记住了《梁启超清华大学演讲录》里: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种种烦恼,皆为我练心之助;种种危险,皆为我练胆之助;随处皆我之学校。
……
他以历史为背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与学生们分享和探讨。
他将教学从课堂延申至生活中,组织学生建立了“鸢飞鱼跃”学社,利用周末带着学生们出去游历。参观泸州市博物馆、游览朱德故居、造访尧坝古镇等历史古迹,也观看《苏东坡》话剧,还在江风习习的夏夜带着学生们伫立沱江边,仿孔子意,月下观水,发思古之幽情。
他是学生信赖的朋友
他与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彼此分享,分享知识、分享感悟,他走进了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们一生的朋友。
张老师喜欢古风、中国风的东西,书法、绘画、诗词、吹箫、听曲……遇到有趣合适的内容,会立马分享给我们。
张老师生日快乐,好久到江安来耍嘛,都不知不觉毕业快10年了,我有点想您了。
学生们除了给他节假日问候,看了一本好书、遇到一个特殊的患者、甚至结婚生子都会第一时间与他分享。学生们外出参加各项比赛,他也义不容辞地陪伴左右,而学生们也不负众望,斩获了“全国大学生技能大赛”三等奖等一个又一个奖项。
他给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初试、复试的同学出谋划策,尤其是16级中西医彭慧同学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专业,在该专业极度火热,只收5人的情况下,上演了初试排名二十余名,复试第一名,总成绩第一名的逆转大戏。
他是践行“有教无类”理念的老师
除了高校课堂,通过各种培训讲座、义务咨询指导,他还把课堂搬到了老年大学、乡村诊所、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等,讲好一个穴位、一味中药、一个中医理念,让更多人成为他的“学生”。
2017年在泸州市卫健委的安排下,他先后给8届泸州市乡村医生授课,共1000余人次,央视曾进行相关报道。其后在“全国第二届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与发展论坛”进行专题汇报。目前这些扎根基层的村医们广泛运用针灸“简”“便”“廉”“验”的特点,为广大偏远地区人民提供健康服务。
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带教经验,2017年,受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他作为“四川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班”授课教师进行了《身临其境 溯本归源——中医规培医师临床带教心得分享》的专题讲座。
倾注一份爱
他习惯了用“孩子们”来称呼他的学生:“我教会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成就了我!”
“您还记得您教过的学生吗?”
“怎会不记得?10级华西在读博士后杨娇,13级北中在读博士潘婷、广中在读博士宋敏,15级辽中在读研究生李牡丹,还有自北中学成回来的小游,游洪菊……这些都是针灸学术传承人”他如数家珍。对于这些曾经教导过的岐黄佳子弟,真是不思量自难忘。
爱人者,人恒爱之。每逢佳节思乡之时,学生们的牵挂之心都会通过微信纷至沓来,字短意浓。
“他让我明白学习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
“勤求博采,誓救含灵苦;鸢飞鱼跃,甘为孺子牛。”
“临床实践教学时……将医术医德医风融入教与行中,以身作则,在我的求学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认知中的良医良师就是张老师的模样,课堂上信手拈来,坐诊时思维广博……”
……
学生们的心语感动着他,学生们的成长激励着他。又是一年春风时,桃李不言下成蹊,这些时光中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他守望讲坛的最好回赠。
“我终于知道了心中的那点温暖是什么,那就是吾爱吾校,更爱吾生。”
路漫漫,这是他内心真实的表白,也是他逐梦的不竭源泉,一切都肇始于那本书——《名老中医之路》。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